杨闇公同志旧居(摄影/李文勇 视觉重庆)
杨闇公同志旧居: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及胞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现在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每一次讲解都会当做第一次来对待,每一次讲解也都会收获新的感动。”——陈艺玮,杨闇公同志旧居讲解员
6月11日,“追寻先烈足迹——重庆站”线下走访活动走进杨闇公同志旧居
6月11日下午,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烈日当头。
杨闇公同志旧居大门前的双江广场上,杨闇公全身像在阳光下显得愈发挺拔伟岸。塑像四周,摆放着一盆盆鲜花。
戴上耳麦,系上扩音器,陈艺玮调试着讲解设备,等待迎接一批特殊客人的到来。
这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中有央媒记者,还有网络名人,特地赶来参加第二届“追寻先烈足迹——重庆站”的线下走访活动。
像这样的讲解任务,陈艺玮已记不清接了多少:她已经在杨闇公同志旧居当了整整10年的讲解员。
在讲解中收获感动
10年讲解,陈艺玮对杨闇公同志旧居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
陈艺玮在杨闇公同志旧居当了整整10年讲解员
“每一次讲解都会当做第一次来对待,每一次讲解也都会收获新的感动。”对于陈艺玮来说,每次为游客讲解,既是对革命先烈的追忆和缅怀,也是一次学习和再次接受精神洗礼的机会。
正如陈艺玮所说,她在最近的讲解中又收获了新的感动——杨闇公、赵宗楷夫妻之间那份革命伴侣真情。
陈艺玮也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此次参加走访活动的央媒记者和网络名人——
来到“杨闇公烈士生平业绩展览”血铸丰碑展厅,陈艺玮指着一张杨闇公夫妻的黑白照片动情地说,1925年的春天,杨闇公和赵宗楷结为夫妻。也正是这一年,杨闇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婚后,他们住在重庆二府衙70号,这个地方也是当年中共重庆地委的工作地点。赵宗楷非常支持丈夫杨闇公的革命工作,杨闇公曾说能够拥有赵宗楷这样一个伴侣,他感到自己获得了最大的、最圆满的幸福。
“可是,这份幸福维持的时间太短。”讲到这里,陈艺玮有些哽咽,她看着杨闇公牺牲时的照片深情地说,1927年4月6日,杨闇公壮烈牺牲于重庆佛图关,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参观者仔细阅读杨闇公日记
杨闇公牺牲后,留下了3本日记,里面有段写给妻子赵宗楷的话感人肺腑:“婚姻是个人一生的幸福,事业是群众万代的幸福,两者相权,唯有牺牲个人。”
革命伴侣,真情永驻。时至今日,杨闇公和赵宗楷的墓依然默默地相互守望。他们的墓前,一枝枝散发着草木气息的鲜花,无言地诉说着后来人对他们的敬仰与哀思。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为杨闇公同志旧居的资深讲解员,陈艺玮还担负着一项工作,为“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上课。
“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是共青团潼南区委联合潼南区故管处开展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实践育人的作用,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5月16日,一年一度的“红领巾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在杨闇公同志旧居开班。作为小小讲解员的老师,陈艺玮不仅要教孩子们讲解专业技能,比如发音表达、史物结合、因人施讲等,还会通过杨闇公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事迹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让他们学会在讲解中主动、耐心、细致地为观众服务。
今年暑假,这批“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就要在杨闇公同志旧居“上岗”了。“希望他们能传承好红色基因,将杨闇公烈士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陈艺玮说。
当天,和训练营开班仪式一同举办的,还有潼南区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杨闇公同志旧居正是潼南区首批23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参观者聆听杨闇公事迹
事实上,作为本地人,陈艺玮小时候每年都就要到杨闇公旧居参观,她是听着杨闇公的故事长大的。如今,她每年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带着杨闇公的故事走进校园,开展“巡展”“巡讲”活动。“我们平均每年要开展上百场‘巡展’‘巡讲’活动,包括潼南所有的中小学,乃至重庆的一些高校。”
“现在的小朋友非常有必要多学习历史。”陈艺玮说,杨闇公同志旧居的展览运用了大量图片、视频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让小朋友们对革命历史感兴趣。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杨闇公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潼南区还组织编写了《红色大院邮政局》《红色祭文》《弥足珍贵的杨闇公日记》《民主生活会传佳话》等红色故事,编辑出版了《杨氏家国梦》《杨闇公文选》等书籍,拍摄了“对照先辈·学思践悟”党性党风党纪宣传教育纪录片,开设了《弘扬闇公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闇公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精品课程。
写满笔记的讲解词
接待间隙,讲解员们在办公室热烈地交流讨论。
年纪最小的樊静芸低着头在一本讲解词上勾勾写写,厚实的讲解词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笔记。一旁的陈艺玮介绍说:“修订讲解词是我们的一个职业习惯,每年我们都会把党史研究新成果加到讲解词中。”
樊静芸今年24岁,此前她在双江古镇的杨氏民宅讲解了3年,一个月前刚轮换到杨闇公同志旧居。相比讲解杨氏民宅,樊静芸觉得讲解杨闇公的事迹要求更高,这里的气氛也更加沉重、肃穆。
为了讲好杨闇公的故事,樊静芸下了很多功夫。“能背诵讲解词仅仅是讲解员最基本的要求。”樊静芸说,讲解词中的每一句话都要学懂弄通,掌握背后故事的细节。
一位在杨闇公同志旧居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在展厅里久久停留
我们拿过樊静芸的讲解词,在一篇祭文处发现了很多笔记。祭文是杨闇公牺牲五天后,父亲杨淮清率领家人在江北相国寺祭奠杨闇公时撰写的。祭文的原件在上世纪30年代由中共中央交共产国际代管,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苏联交回中国,后来收藏于中央档案馆,今年3月才首次对外公布。
这篇祭文是一篇文言文,虽仅有155字,却饱含着杨淮清对杨闇公革命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及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与眷念。
“这是一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祭文,惨痛悲愤,很多人听到这篇祭文时都会掉泪。”樊静芸每次讲解时,都会向参观者背诵这篇祭文。虽然刚来杨闇公同志旧居工作不久,但她已收获良多,“讲解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我在杨闇公事迹的讲解中逐渐成长,我也学会了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任何挑战,都要像杨闇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
今日重庆记者 陈科龙 杨光毅
图片 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