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钢档案馆展陈
重钢集团档案馆:重钢厂史展厅综合利用平面展示、浮雕、模型还原、电子书和影像等手段展现了重钢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重庆钢铁工业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和重庆城市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挖掘掩埋的历史碎片,让沉睡的历史重新苏醒,是为了重钢面向未来更好地发展。”——温勇耀,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
重钢厂史馆展厅
重钢集团档案馆位于重钢集团附楼,外墙贴着颇有年代感的白瓷砖。
只要有客人来访,温勇耀都会带他们来到档案馆的厂史展厅,为他们讲述重钢的故事。21年前,温勇耀大学毕业来到重钢,从对重钢一无所知,到挖掘出一段段重钢故事,温勇耀说他早已与重钢的历史相融。
跟随温勇耀走进重钢厂史展厅,具有年代感的钢轨、黑白的照片、泛黄的报纸,似乎在无声地诉说重庆工业的钢铁记忆。
为成渝铁路生产钢轨
重钢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抗战西迁,最终在长江边的大渡口重起锅炉,恢复生产。从此,这座钢铁厂与重庆的工业化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重钢轧制的钢轨,用于修建成渝铁路(资料图)
档案馆的玻璃柜中,一根钢轨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温勇耀介绍,“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轧制的第一根钢轨,每米重达38公斤,特别适用于山地铁路。”钢轨旁,还有一张1950年5月20日的《新华日报》,生动记录了这根钢轨轧制成功时的情形——
烘钢炉的闸开了,工人们紧张地从一片火海中拖出500公斤重的钢坯来……已经是10多米长的T形的火红的钢轨了。热据机呼呼作响,火星直冒地把它两头切平,送入冷却场中,现出青黑的钢铁的本色——“呵,第一根钢轨出来了 !”工场中响起了一阵欢呼。
这根钢轨,也成为成渝铁路修建的基石。
1952年,成渝铁路建设吹响收官号角,计划在“七一”前通车,为党的生日献礼。接到任务后,重钢人提出“争取在1952年5月底提前完成钢轨生产”的目标。
钢轨轧制现场(1950年)(资料图)
当年的《钢铁报》详细记录了工人们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生产喜报一个接着一个:钢轧场一班一天最高轧钢轨137根;钢轨场每个小组,每天每班压直钢轨105条,锻钩厂仅5月7日一天就创造了10个新纪录……”
1952年5月19日,重钢提前11天完成了505公里成渝铁路的钢轨生产任务。
成渝铁路通车重庆站老照片(资料图)
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
三线建设时期,重钢调整产业布局,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军工钢、品种钢研制、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重钢先后成为国家企业集团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企业扩权让利、厂长(经理)负责制、主辅分离等改革,率先自销计划外钢材、自筹资金搞技术改造,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总结出很多宝贵经验。
温勇耀来到重钢之初,厂里的老员工常常跟他讲重钢敢为人先的故事,其中就有重钢人自销钢材率先进入市场的故事。
1950年5月6日,重钢20吨高炉碱性铁试炼成功(资料图)
档案馆墙上一则《人民日报》的新闻正是这个故事的佐证——发表于1980年4月1日的《自销权 一味救活重钢经济的良药》。
改革开放之初,重钢顺应国家提出的引入市场机制、赋予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政策,成为国家首批扩权试点单位。
当时,钢材属于国家统配物资,每年按计划要求生产,并由国家统一调拨外销,不许自主销售。因此,超产部分都积压在库房里,全国的钢铁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既然改革允许自行销售,为什么不试试呢?”重钢决定打破常规,闯出一条求生存、谋发展的新路。
人民日报对重钢改革的报道(资料图)
1979年9月,重钢自销战略正式付诸实施,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为此,重钢调集精兵强将组建了销售处,派出13个销售分队赴西安、昆明等地销售钢材。
“当年底,重钢自销钢材就达到12.9万吨,占全年钢材订货量的19%,利润1788万元,占全年利润的32.9%。”温勇耀对重钢历史上的一串串数字格外熟悉。
重钢在市场上的投石问路,引起了全国钢铁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效仿。
历史中搜寻“法宝”
温勇耀在重钢长期从事历史档案编研工作,在一次次对重钢历史的搜集中,一段段沉睡的历史展现在温勇耀面前。这其中,就有江竹筠在重钢工作的故事。
事实上,重钢早年一直有江姐曾在重钢工作过的说法,但是苦于没有材料佐证。
“为了找到相关材料,我们翻遍了重钢内部所有的历史档案记录,还先后到重庆档案馆、綦江铁矿搜寻。”温勇耀回忆,前前后后历时大半年,才在重庆档案馆找到了两份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江姐亲笔书写的辞呈,以及一份“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职员履历表”。
通过这两份档案,江姐在重钢的故事也逐渐清晰起来——1942年,江姐考入当时由汉阳铁厂演变来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在綦江铁矿担任了半年的会计。
从卷帙浩繁的档案中还原了江姐在重钢工作的经历,这让温勇耀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在对历史碎片的搜寻、拼凑中,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重钢产品荣获国家金奖载誉归来(资料图)
“挖掘掩埋的历史碎片,让沉睡的历史重新苏醒,是为了重钢面向未来更好地发展。”前些年重钢那段特别困难的时期,温勇耀和同事们在档案里反复梳理,总结重钢在各个历史时期应对挑战与困难的“法宝”,希望能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所启发。
温勇耀说,重钢在改革开放中的那种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就是破解重钢现实难题的法宝之一。
“担当的核心是直面难题。”温勇耀介绍,直面难题就是问题倒逼改革,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经过司法重整和引入战略投资,百年重钢涅槃重生后一步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通道。
2006年底,重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重庆市城市规划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启动了“环保搬迁”发展战略,重钢的生产主体搬入了长寿区江南镇;而原重钢片区则以旧做旧,在尊重原物实施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建设重庆工业博物馆,留存十里钢城一代代建设者的记忆和情感……
在温勇耀看来,传承历史,是为更好地面向未来。他希望能够和档案馆的同事们挖掘更多重钢的精神内核,助力重钢未来更好地发展。
今日重庆记者 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