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薪火相传

大山中的816

  • 今日重庆杂志 刘晓娜 曾馨乐 2021-06-30 14:49

816 工程景区洞口

  816工程景区: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建设”。位于重庆涪陵白涛金子山的816地下核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数万名专家、军人、工人在这里隐姓埋名,耗时17年,开凿出了“世界第一人工洞体”。1984 年工程宣布停建,如今部分洞体对外开放。
  
  “把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扬出去,我自己也有了存在感。”—— 张莉萍,816工程景区讲解员

816 工程排风烟囱

  乌江之畔,站在涪陵白涛的崖边,能清晰看见金子山上一根150米高的“烟囱”直插云霄。
  
  在当地,不少孩子从小就是看着这根“烟囱”长大的,比如今年45岁的张莉萍。他们对那根“烟囱”充满好奇,却不知究竟。
  
  直到2002年,国防科工委对“816 地下核工程”的解密,“烟囱”的谜团才终于解开。然而,这不过是秘密 的冰山一角。更让张莉萍吃惊的是,她的父亲,竟然也是 “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者之一。

张莉萍在为游客讲解

  随着张莉萍成为816工程景区的讲解员,越来越多故事浮出水面,她开始理解父辈坚守的三线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5月底,我们来到白涛,跟随张莉萍的步伐,在这个 “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穿行。在她的讲述中,见证那段6万人在深山中秘密铸就的荣光。
  
  源自地下的自豪
  
    在816工程景区,观光车载着游客向黑暗深处进发,在一扇高大的铁门面前停下。

816工程104大厅

  “咣!”工作人员按下按钮,大铁门由下往上徐徐展开,在众人的惊叹声中,一个长104.5米、宽25米、高31.2米的巨大空间呈现眼前。置身其中,人显得微不足道。
  
  “这是104号洞室,当年一旦建成将是我国第一座利用核余热发电的核发电厂......”张莉萍说,这里曾经有两台百万千瓦的机组,后来816地下核工程停建后便拆去用在了别处。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投射在墙面上的发电机的3D动感模型,揭示着这个洞室曾经肩负的历史使命。
  
  张莉萍很瘦,扎着高高的马尾,精神抖擞。她的声音一如这高大的洞体,带着一股刚强和韧劲。
  
  101工号,是816地下核工程最大的洞室,也是主反应堆所在地。游客通常从3楼反应堆“锅底”进入,再到7楼仪表室、8楼反应堆大厅......爬到8楼看到反应堆“顶部”的时候,大家惊讶地问讲解员:这反应堆究竟有几层楼高?答案是,101工号按工艺流程上下共12层。
  
  9楼中央控制室,曾安放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是整个核军工洞体的“心脏”,是协调整个核燃料制造过程的中心枢纽。
  
  关于101工号,景区的介绍牌上写着:“这是我国第一座依靠自己力量建设成功的,以石墨作慢化剂与反射层,普通水作载热剂,天然铀为燃料的反应堆,其核心区域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每当从张莉萍的口中冒出“第一座”“最大”等字眼时,她都会带着自豪的语气。因为她的父亲,就是建设816地下核工程的一分子。
  
  “重庆市4513信箱”
  
  35年前,10岁的张莉萍和母亲第一次来到白涛时,她们对眼前的景象难以置信:父亲来信中写的“重庆市 4513信箱”,对应的竟是距重庆主城近200公里的山沟。

816工程引水洞 

  那个时候,816地下核工程早已宣布停建,但张莉萍和家人对父亲此前的工作依然一无所知。上世纪90年代,816厂成功转型生产化肥,张莉萍和白涛镇上的许多孩子一样,成了建峰厂子弟,并在成年后留在了建峰厂工作。2002 年,当国防科工委对816地下核工程解密的消息传来时,张莉萍和同事们大为震撼,但当时她仍不知道这与父亲有什么关系。
  
  直到她来到816工程景区当了讲解员,再问起父亲关于816的事,才得知父亲从部队转业时就被安排为建设816地下核工程工作。
  
  “当时,指导员告诉我父亲:你转业了要到一个地方去。我父亲问‘要去哪里’,指导员说‘你去了就知道了’,最后只向他透露是在南方。”张莉萍说,父亲坐火车几经辗转到了白涛,被分配到机械加工连,参与816工程取水口的建设。
  
  职工进厂第一课,便是保密课,“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生守密。”对外通信,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包括家人。就这样,父亲保守了一辈子秘密,即使是后来工程停建甚至解密之后,张莉萍也没听父亲提过半句,直到2010年景区开放,父亲才在她的追问下勉强回答一二,保密的习惯早已在他内心根深蒂固。
  
  “五面石头夹一块肉”
  
  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我们在洞中穿梭了1个多小时,车行、步行距离加起来接近4公里,而这只不过是816工程的“冰山一角”。816地下核工程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 虽然816地下核工程已经解密,但允许作为旅游开放的部分只有30%。张莉萍曾带父亲来参观,他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当年即便作为建设者,跟自己无关的工作也一概不能打听,更不能串岗。

816工程八号环道

  如果不走进这地下迷宫,零距离感受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的震撼,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先进设备的年代,这个工程凝聚了一代人怎样的经历、沉淀了一代人怎样的情感。
  
  张莉萍说,她接待了成千上万参与建设的老兵,他们说过一句话叫做“五面石头夹一块肉”,便是形容当时挖洞的画面:坑道内上下左右前五面都是岩石,人夹在中间依靠钢钎、大锤、炸药,一点点向大山深处掘进。往山体上喷浆的战士,喷完一天下来,自己也变成“泥人”了。
  
  与战士们相伴的,除了艰苦,还有冒顶、塌方等危险。离洞口约3公里一个叫“一碗水”的地方,有座烈士陵园,静静地矗立着 76 块墓碑,墓碑主人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都是在816地下核工程建设中牺牲、病逝的烈士。
  
  大山中的坚守与传承
  
  816工程景区运营负责人石磊告诉我们,景区有20多个讲解员,像张莉萍这样的三线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既有816建设者的第二代,也有第三代。综合办负责人冯俊便是第三代,他的姥爷是816地下核工程的技术专家,祖籍山东临沂,当年从甘肃404厂派过来。此后,三代人便在白涛扎根。

816 工程反应堆锅底 

  “了解这段历史之前,我对自己的父亲是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埋怨。”张莉萍曾经设想,如果不是跟随父亲来到白涛,自己的人生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模样。当了讲解员后,她在成千上万的老兵身上看到了这一代人的理想和信念,就是“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她的父亲,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过来的。
  
  现在,张莉萍理解、钦佩父辈,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通过讲解,将这个恢弘的洞体和三线建设者艰苦卓绝的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扬出去,我自己也有了存在感。”
  
  当年因816来到白涛的,既有工程兵,也有技术专家、工人。1984年工程停建后,有人离开,也有人坚守。他们将艰苦掘洞的精神用于二次创业,开荒山、栽茶树、糊 纸扇、养蚯蚓、种蘑菇、打铁钉、烤面包......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一条大化肥产业之路,在大山深处成就了一片兴旺之地。
  
  今天,走在白涛的街道上,举目所见的繁华皆因半个世纪前的那项工程而来。三线建设的故事在深邃的山洞里一遍遍向游客讲述着,三线精神也以新的方式在白涛这片土地上传承着。
  
  今日重庆记者 刘晓娜 实习记者 曾馨乐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胡婷
最新发布的信息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勇担使命 重庆与世界紧密相连(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江海携手 乘风破浪(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建设桥都 拥抱世界 天堑变通途(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13小时→50分钟 成渝铁路见证重庆开放跑出新速度(2024-09-30)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2024-07-24)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技能为媒 构筑合作交流“新丝路”(2024-07-24)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展示舞台 技艺擂台 合作平台(2024-07-24)
【诗画长江看巴渝】酉阳古村寨:一木一瓦皆乡愁(2024-07-24)
【非遗正当“潮”】康宁:蜀绣40年 潮流中的变与守(2024-06-24)
【诗画长江看巴渝】从钓鱼城到重庆城:见证南宋军事城防智慧(2024-06-24)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