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山河如画

彭水 | 红色小镇绘振兴画卷 土特产成爆款

  • 今日重庆 2024-12-04 17:41

  深秋的笔架山云雾缭绕。战争的硝烟虽在历史中早已散尽,但其给后人留下的记忆,已成为这片土地砥砺前行的精神内核。

  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欧子云看着家乡一步步发生变化——房屋立面整治、庭院改造、新建厕所、安装太阳能路灯、因地制宜谋划产业,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百姓,让大家日子过得更富裕。他很感慨:“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是烈士们的鲜血,也是一代一代黄家镇人的努力换回来的。”

  如今的黄家镇“依山挥笔”,不断发展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个“红色小镇”徐徐展开。

  10月24日,天刚刚亮,55岁的王明兴就开着他的面包车,从黄家镇刘家坪村出门了。他要到相邻的几个村子,接上十几名村民到他流转的地里干活。这段时间红薯丰收,正是挖红薯最忙的时候。

农户正在清洗刚从地里挖出的红薯

  崭新的水泥路如同银色的丝带,蜿蜒伸展在黄家镇的村落之间,平坦而整洁。“现在村头这条路好开,在我这里干活的人,每天我都是车接车送,还给他们包一顿午饭。”王明兴是镇上红薯种植大户,最忙的时候要雇30多个人到地里干活。

  早上8点过,村民们已经在地里忙活开了。58岁的黄子月和妻子刘润兰是隔壁白金村的人,已经帮王明兴干了好几年,“这里离家近,也有相对固定的收入。”黄子月说,两口子每天可以赚200元,中午还包饭,非常满意。

  曾经,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现在镇上发展自己的产业,家门口就有工作,大家都愿意留下来。

  记者了解到,彭水通过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致富,老百姓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被当地人称作“红苕”的红薯如今摇身一变,从土疙瘩变成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的“宝贝疙瘩”。

  “光靠人工还是搞不赢,去年整了一台机器,干活快!”去年王明兴花了十多万元买了辆轮式拖拉机,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样样能行,只需要2分钟就可以把100米长的一垄红薯藤割完,“工人只需要跟在后面捡红苕就行了,效率高得多!”王明兴说,机器配合人工,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吨红薯。

  一直以来,黄家镇专门种植红薯的农户不多,红薯没形成种植规模卖不起价,也少有人进行深加工。

  就拿王明兴来说,以前进城当过水泥工,后来回村种过辣椒、苞谷,2017年才开始种红薯。

  “当时我是看我们村有个人把红苕打成红苕淀粉或者做成红苕粉丝,赶场的时候很快就卖完了。”头脑灵活的王明兴每次到镇上赶场都在观察,发现红薯粉卖得最好,连县城的人也跑过来收。

  从那时开始,王明兴试水种起了红薯。第一年,12亩地里收获的红薯,他加工成了粉丝,卖了万余元,“产量高,有市场,这个生意做得!”第二年他又流转了60多亩土地,到今年已经有200多亩地的种植规模。

  不仅是王明兴,黄家镇做红薯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将丰收的红薯,加工成红薯淀粉和红薯粉丝,因为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

王明兴正查看红薯粉的干湿情况

  为了形成规模化,2019年,当地政府补贴一部分后,王明兴投资建了一个红薯加工厂。“去年销售额大概2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以翻一倍。”王明兴乐呵呵地说。

  目前,彭水正在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把红薯作为一项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中国苕粉之都”。

  据悉,目前彭水已开发出晶丝苕粉、火锅宽粉、酸辣粉、红薯干、红薯片等10多种红薯产品,每年加工鲜薯达16.8万吨。

  彭水县委书记石强介绍,彭水探索了“村村联合”、跨乡镇土地整合等模式,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小红薯”也能成长为“大产业”。

红薯丰收季,村民在田间有序劳作

  “我们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设立招商窗口,招引落地6家‘链主’企业,着力打造红薯产业集群,红薯全产业链今年的产值将达到18个亿。”他说。

  如何让“土特产”成为“爆款”?

  记者了解到,彭水通过“特色培优”,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比如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红薯产品,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彭水县还聘请了9个专家团队,组建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了“彭苏2号”“彭苏6号”等9个特色薯种,“彭水晶丝苕粉”入选了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彭水还引进建设了红薯加工生产线36条,丰富“红薯+”相关产业业态,推动红薯“土特产”走进大市场。同时,依托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建成重庆彭水文化旅游(亚太)营销展示中心,积极打通粤港澳和东南亚市场,以“龙须”“苗巧嫂”等为主的系列红薯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10万余户农户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实现了增收。

  文|今日重庆记者谈书

  图|今日重庆记者李野

编辑:范瀞予
最新发布的信息
【山河如画】彭水 | 笔架山下不灭的记忆(2024-12-04)
【山河如画】武隆 | 为解放重庆打开通道(2024-12-04)
【山河如画】武隆 | 天堑通途 助力武隆旅游三次创业(2024-12-04)
【山河如画】沙坪坝丨血色破晓 ,他们倒在黎明前(2024-12-04)
【山河如画】沙坪坝丨深耕红色文化 打造重庆“金名片”(2024-12-04)
【山河如画】巴南 | 千张心愿卡诉说感恩之情(2024-12-04)
【山河如画】巴南丨文化底蕴让农文旅体融合更有魅力(2024-12-04)
【山河如画】永川丨四代人 70年 寻找烈士张占美(2024-12-04)
【山河如画】永川丨产业兴家园美 红色热土变发展沃土(2024-12-04)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勇担使命 重庆与世界紧密相连(2024-09-30)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