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山城重庆,丹桂飘香。重庆解放的75年后,距离沙坪坝区歌乐山烈士陵园3.2公里的磁器口古镇,一场讲述烈士们故事的演出正在上演。
枪炮声、汽笛声、报童叫卖声……纷杂的声音裹挟着不安的气息,人们穿行在磁器口码头,惊慌无助。紧张的气氛让观众如同“穿越”到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这种沉浸式观演体验,正是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的一大亮点。
沙坪坝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英雄的城市需要一台英雄的剧目,也需要一堂传承红岩精神的好课。
《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大背景,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在磁器口量身定制了重庆首个大型实景式剧院。
走进“重庆·1949”剧场,舞台和观众席分为5个圆圈,且可360度旋转。演出时,舞台场景如同画卷一般展开在观众眼前,又如电影镜头一般拉近推远。5个可旋转圆环每一次旋转,都有一个情节在上演,总共可变换出6000多万个可视场景。换句话说,坐的位置不同,看的内容就不一样。
比如,在第一幕中,剧中人物张云霞和万昌明在联络点,几名地下党员在工厂区,林子雄、顾铁夫和特务在办公室,三个剧情同时上演,这种蒙太奇式的演绎方式让观众直呼“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
重庆1949大剧院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舞台剧,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一个新型载体,更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徐善涛在接受今日重庆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有了好的原创故事外加上合适的表现形式,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一定会叫座。”
在重庆工商大学读大二的肖程尹和家里长辈看完演出,意犹未尽地大门口合影:“二刷还是感觉好震撼,没想到红色故事也可以讲得栩栩如生。我这次是专门陪我外公外婆来的,他们说不仅看懂了,还要再读一读《红岩》这本书。”
一“刷”是了解,二“刷”是享受,三“刷”是对话。
演出现场不仅有肖程尹这样陪老人来的,拖着行李箱直接来到现场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自该剧首演以来,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00后和90后占了观演群体的一半以上。
从2021年起,《重庆·1949》累计公演超1800场,2023年演出营收超过1亿元,可谓是“叫好又叫座”,有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重庆在全国范围内擦亮了一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沙坪坝区拥有351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29处革命纪念遗址,13处红岩景区核心景点和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随着近年来更多红岩故事从历史中被挖掘,以何种形式展现红岩精神,重现这座英雄之城的风采,成为了沙坪坝区亟待思考的问题。
坚持“红色+N”发展路径,是沙坪坝区的破局关键。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中国“博博会”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文创产品成为了展会的一大亮点。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书籍,还创新性地推出了红岩印鉴集章本、行走红岩打卡本、红岩笔记本以及结合景区生态特色的红岩四季打卡本等新产品。在德国法兰克福“中国文博创意”世界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31个国内外博览会、文博会上,这些文创产品迄今已获10余个奖项。
此外,《重庆·1949》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能,以剧目、剧团、剧院为核心IP,推出真人沉浸剧本杀《请回答1949》、互动场景体验作品《在烈火中永生·测一测你的1949红色基因》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进校园主题活动
为了让红色记忆活起来,沙坪坝区以讲述人、守护人、贴心人的身份,让红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一段时间以来,沙坪坝区以“学习+赛训+实践”的方式,实现“小小红岩讲解员”队伍全覆盖,培育“金牌小小红岩讲解员”30名,通过人人讲红岩、个个知红岩,达到红岩精神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同时,沙坪坝区联动社会资源,开设多样化的“开讲红岩”课堂,利用思政课、升旗仪式、朝会、班队会、校园广播站、假期课堂等,广泛开展讲红岩故事、颂红岩精神、说红岩先锋等宣讲活动1000余场。沙坪坝区还首创成立红岩烈士精神传承志愿者服务队,100余名志愿者以线上发布任务、线下开展工作的形式,对全区25座烈士纪念设施全部进行维护。
今日的沙坪坝,在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的道路上,驰而不息、前行不止。沙坪坝高质量发展的“红图”也更加宏阔清晰。
文|今日重庆见习记者 许力梨
图|今日重庆记者 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