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南坪国际会展中心,第十二届重庆文博会现场,市民用手机拍摄精美的面塑(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五颜六色的面团在面人师傅手中,被搓圆捏扁,几分钟就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漫画形象。捏面人,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精彩技艺。如今,这门传统技艺被重庆面塑技艺传承人带到了意大利米兰的手工艺展上。
11月17日,在第十二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上,重庆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杨雪和她的团队,将这批惊艳欧洲观众的面塑作品带到了会展上。
而在另一个展台上,“异物”团队的年轻人们,则将欧洲流行的“玻璃灯工”技艺带到了重庆。
不难看到,本届重庆文博会中,参展的民间艺人正在趋向年轻化——年轻人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力量。
用五彩面团再现老重庆风情
红木制成的美人榻周围,身穿旗袍的女孩们挥舞着彩色手绢,逗弄榻上的小猫……这是杨雪创作的面塑作品《旗袍》。
这个1米余长的作品,将重庆城夏日午后清风微醺、好友相伴、逗猫闲聊的静好岁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是重庆面塑传承人外,杨雪还有一个身份——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这让杨雪有了许多机会,将自己掌握的面塑技艺传承给孩子们。2014年,“杨雪面塑”自主工作室在学校挂牌成立。
随后的10年间,师生们的作品不仅获得全国多项大奖,还前往意大利米兰参加了手工艺展。
“做面塑艺人,真的非常辛苦!”杨雪说,面塑技艺工序复杂,要蒸面、醒面、揉面、调色、造型等。为了调到满意的颜色,需要多次反复揉面。揉,也是体力活。此外,精致的作品对精细度要求很高,耗时耗神。当然,做好面塑,还得有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
让“玻璃灯工”被更多年轻人熟知
一块玻璃在经过1300℃的高温后能变幻出怎样的形状?
“异物”团队的年轻人们,在文博会上给出了答案:经过熔融、编织、组装等操作后,一朵晶莹剔透的梅花就被制作出来了,精致灵动,令人惊叹。
这门技艺有个专业名称——“玻璃灯工”,是通过气体燃烧的火焰高温加热玻璃管或玻璃棒,再用钳子等工具使之塑形的一种工艺。
“异物”团队说,这一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设计、技艺和创新。
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这门技艺,“异物”团队搬来了他们的工作台。
“灯工技艺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经过反复练习,还是容易掌握的。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共同创造具有巴渝风韵的灯工作品。”“异物”团队说,本届文博会,团队不仅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还利用展会,招募志同道合的爱好者。
秀山龙凤花烛走出传承新路径
在秀山自治县,民间传统手工艺龙凤花烛的制作正越来越受青睐。
走近文博会上秀山陈建友的“龙凤花烛”展台,桌子上各式造型的龙凤花烛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些传统花烛旁,一个个装饰着各种花朵的香薰蜡烛,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说起这些新创制而成的香薰蜡烛,陈建友坦言,作为一名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是让技艺不被时代所淘汰的关键。
“在蜡烛行业这一块,如果你不改进不创新,永远走不出去,我要用创新和努力把我的蜡烛产业提高档次。”陈建友说。
给陈建友带来灵感的,就是近年来深受年轻人们喜爱的香薰蜡烛。“我在义乌的一次展会上,看到香薰蜡烛热卖,就萌生了自己创制的想法。”
于是,经过刘建友的探索创新,不仅将鲜花的香味融入了蜡烛之中,就连花朵本身也浮于蜡烛之上,为秀山龙凤花烛的传承,蹚出了一条新路。
记者 李晟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