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考察过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庄园大院中,不论从占地规模、建筑面积、建造档次,还是从保存完好程度来看,会龙庄都堪称重庆第一。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更是将其称为‘西南第一庄’,我认为也并不为过。”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亲身走过全市大大小小50多处老建筑民居。从庄园文物修复,到保护性研究,他将整个亲历过程如数家珍般收录于自己的老建筑系列丛书《重庆民居》之中。时至今日,他依旧无法解读出藏匿在会龙庄深深庭院中的诸多神秘建筑密码。
本期继续探秘江津会龙庄。
华表石墩之谜
作为老建筑保护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何智亚从2000年起,先后5次探访会龙庄。“我当时正在做《重庆古镇》一书的田野考察,受到原凤场乡党委负责人的邀请,第一次去了会龙庄。”第一次踏入庄园中堂与后堂之间的天井,天井中的4座大石墩就让何智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这4座石墩,当地有一种传说:王家家业传到曾孙王雅堂手中达到鼎盛时期,在天高皇帝远的山区,欲为一方土皇帝。王雅堂便令工匠在中庭之后的天井修建4座华表,并将大堂加高,以显示王家的尊严地位。可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大动干戈引来他人举报,为避免惹祸上身,王雅堂将大堂降低了7尺,华表不敢再建,就留下了4个石墩。
当地村民曾口述:石墩雕刻有“渔、樵、耕、读”四景,雕工精细,图案栩栩如生。而如今也仅剩一座石墩刻画的“渔”景依稀可辨,上边雕刻的垂钓渔夫和小船,雕工精致。经历多次对会龙庄的实地考察,何智亚却产生了不一样的解读,“4个石墩实际上是民间建筑抱厅的柱础。”
抱厅又称为花厅、凉厅子,主要用于接待贵客、休闲纳凉,同时也有很好的景观装饰效果。在民间风水中,有天地合一、聚气通风之说,重庆湖广会馆中的齐安公所就修建有抱厅。会龙庄遗留4座石墩的情况也并非独有。距其数十公里外的中山镇龙塘庄园(余家大院),上世纪60年代拆除抱厅后,在天井正中同样也遗留下了 4个间距为5.8米的抱厅柱础。但是会龙庄抱厅为什么会只留下柱础?是没有建成,或者是已经建成,又会拆除?这又是下一个谜。
下水道设计堪比故宫
“天旱不枯、大雨不溢。”这句话描述的是会龙庄排水体系的强大。
为了配套庄园排水,庄园的石材地面也是极为考究。何智亚在调查中得知,一位名叫李和清的老人,就亲眼看见过会龙庄工匠翻修地面的情况。当时,为了平整院坝,保证排水通畅,石板之下全部用木炭铺底;为做到石板之间结合密实,工匠们将两块需要拼接的石板相互用水反复磨合,一直磨到石板边口光滑平顺。过程对石板的磨合要求之高,今天看也算得上是工艺非凡。
石材地面的拼接同样要求严丝合缝,不能透出一丝光线。会龙庄整个占地20468平方米,仅是地面石材拼接,工程体量也足够惊人。而另一个悬而未决的实验,更像是厚重的迷雾,笼罩在何智亚以及更多对会龙庄展开调查的专家学者心中。
“曾经就有研究会龙庄排水的专家,把糠壳水一盆盆往天井的排水孔倒,竟然未能发现有糠壳水从庄内流出。会龙庄内的水是如何被排出去的?这些水又被排放到了哪里?
2012年,北京电视台到会龙庄采访拍摄,会龙庄第一位“承包者”沈小东将整修庄园下水系统时拍摄的照片交给了记者。照片中,排水沟槽内部呈螺旋状。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考证,会龙庄下水道的设计竟然与故宫下水道工艺相似。专家解释,螺旋状排水管使水流在管内旋转,既可加快排水速度,又增加了污水自净能力。但庄内污水从何处排出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神秘纸团藏身树洞
5次探访会龙庄,时间跨度长达12年。何智亚先后与重庆大学教授杨嵩林、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林必忠、三峡博物馆研究员柳春鸣一起到会龙庄作专题考察。在何智亚眼里,会龙庄打造“百年家园”的气魄,除了建筑工艺,也体现在庄园内部的防御布局上。
在会龙庄的防御布局中,起着核心抵御能力的工事,包括内外的两道围墙和几座碉楼。外围墙形如城墙,墙体用条石砌筑,中间用块石和泥土填埋,厚度2米左右,总长约 2000米。内围墙略呈正方形,将大院围合。内围墙四角建有4座碉楼,上世纪60年代,围墙和碉楼被拆除,至今仅留下了一大一小两座。
“在重庆现存土碉楼中,会龙庄大碉楼堪称最高的一座。”经过何智亚的现场勘测,碉楼边长7米,呈正方形,共6层,通高38米,外有三重瓦檐,顶部为歇山式瓦屋顶。从庄园进入碉楼有3米高的基座,上19步石阶,通过一座石门才能进入碉楼内部。石门门楣上还有阴刻“绿堃亭”。在何智亚看来,这种罕见的种护卫规制和防御工事,当与其所处山野匪患连连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在会龙庄的一次油漆施工中,工人发现一颗木柱的树疤有些松动,就用手抠了一下,竟然出现了一个小孔。孔里裹着一个纸团。打开一看,是几张领取枪支、子弹外出的路条。这也是当时匪患连连的实物证明。
何智亚曾看到史料中记载会龙庄经历过的一次严重土匪围庄事件——民国十年(公元 1921年)九月十二日,匪首曹天全率领土匪攻打凤场和会龙庄,不料遭到训练有素的会龙庄家丁顽强抵抗,庄园围墙碉楼坚固,粮草、弹药充足,土匪围庄 3 天 3 夜弹尽粮绝之后,只得作罢。
文/董 茜
图/游 宇
编辑/吴生林
来源: 《今日重庆·乡愁四韵》(www.jrc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