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庆记者 杨玺 摄影 李野、受访者提供
核心阅读
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共出动清漂作业船舶947船次、人员2655人次,清漂量达8775吨,共接收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水24560吨。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捞,长江清漂人用汗水和艰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保障长江母亲河的水环境安全和航道安全。
履带式清漂船在朝天门一带水域清漂
1月25日,清晨6点30分,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陈小平早早就来到南岸区弹子石地铁站,踏进了开往四公里站的环线列车。
十分钟后,陈小平在四公里站换乘,匆匆迈进轨道3号线的车厢。
7点30分,天蒙蒙亮。陈小平准时出现在巴南区鱼洞的长江边,换上工作服后,他登上“水域环境7号”,在驾驶舱点燃发动机,驾着船只驶向了宽阔的江面。
驶离码头,陈小平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长江清漂人陈小平
不开客轮干清漂
陈小平是清漂保洁船“水域环境7号”的船长,他所在的重庆市水域环境有限公司隶属于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
“在从事环卫工作前,我曾开了19年的客轮。”跑船那些年,沿岸的景色给陈小平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而江面上漂浮的各种垃圾,却是扎在他心中拔不掉的刺,“这么迷人的美景,就被那些垃圾给毁了。”
2017年,在看到水域公司的一则招聘后,陈小平毅然离开客轮,应聘干起了清漂工作。他说,自己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娃,想为保护母亲河出一份力。
时值冬季,是长江的枯水季,江上的漂浮物比较少。陈小平和同事们开着清漂保洁船在江上巡逻,随时清理漂在水面上的零星垃圾。他说,5月以后进入汛期,江面上的漂浮物就会增多,有时就需要开履带清漂船,带着1位轮机长和3位水手加班加点清漂。
陈小平所在的水域公司,主要负责主城两江126公里水域的清漂工作。“每天只要江面不起大风,清漂船就会准时出航。”
一年中,他和同事们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江上度过的:夏天,清漂船甲板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冬天,江风吹得大伙儿瑟瑟发抖……“辛苦是辛苦,可每次看到清漂后的这一江碧水,我就觉得值。”陈小平说。
陈小平在清漂船上清漂
陈小平在清漂船上清漂
履带式清漂船
看见长江生态的春天
去年8月,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植物残枝和白色垃圾从上游顺流而下,聚集在鱼洞这处“洄水沱”的江面,形成了一个可以站人的“垃圾岛”。
洪水消退的第一天,陈小平凌晨5时就驾着“水域环境3号”履带清漂船开始工作,将长长的“铁手”伸入“垃圾岛”,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和履带的转动声,各种垃圾被卷上船舱。
“差不多40分钟装满一船,就转运到岸边的垃圾车,又回来接着捞。”陈小平说,他们要做到日产日清,不让一点儿垃圾漂到长江下游,以确保长江水域洁净、生态良好。
那段时间,陈小平守着清漂船整整十天没回家。水域公司除了5艘大型机械化清漂作业船、8艘小型清漂保洁船、4台大型垃圾转运车齐齐上阵,还紧急租赁了25条社会船只。60名专业清漂作业人员,采用机械打捞为主、人工打捞为辅的方式,每天对鱼洞、哑巴洞、廖加凼、郭家沱、果园港等重点区域的垃圾进行打捞、装车、运输。
那些天,大伙儿清理了漂浮面积近15000平方米的垃圾,相当于两个多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听前辈们说,当年没有机械清漂船,打捞靠网、转运靠扛。而现在,清漂设备全面升级,一条履带、一个‘铁手’就可以把漂浮物从江上转运到垃圾车里。以前,人工打捞每小时仅能清漂垃圾约100公斤。现在,机械化打捞每小时可完成作业近20吨。清漂效率提升了,工作强度减小了,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如今,陈小平每天驾船巡逻,眺望所见的不仅是两江四岸的美景,更看到了长江生态保护的春天,“现在除了汛期,生活垃圾、白色垃圾越来越少,江水越来越干净,两岸环境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