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从市扶贫办传来消息,2020年我市33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区县销售扶贫产品55.4亿元,超额完成4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
去年以来,我市将消费扶贫作为应对疫情、灾情的有效方式,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举措,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的路子,实现了消费者买到好东西、扶贫产品卖出好价钱、贫困群众增收闯出好路子的多赢局面。
“要想使消费扶贫从‘一时火’变为‘一直火’,就得抓住生产、流通、消费等关键链条。”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消费扶贫圆满完成既定任务,重要原因在于全力建设“四链”。
首先是构建保障链。市级层面,出台主体培育等奖补政策,把消费扶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成效、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鲁渝扶贫协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托重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统计分析体系,每周调度每月通报,压实责任。
其次是构建供应链。我市累计认定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涪陵榨菜、丰都肉牛、汇达柠檬等扶贫产品11636个、供应商3014个,总价值347.7亿元,覆盖带动贫困群众88.5万人。
销售链方面,我市打造了“三专一平台”(专柜、专区、专馆、消费扶贫线上平台)为重点的终端体系。其中,运营仅4个多月的重庆市消费扶贫馆(线上专馆)已入驻商家1732家,上架产品1.7万多款,销售额超过2亿元。
最后是构建消费链,解决“卖给谁”的问题。“政府机关预留不低于10%的份额,采购扶贫产品,购销扶贫产品3.27亿元。”该负责人说,我市还积极开拓东部市场,利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机制,推动9家中央单位购销扶贫产品1.16亿元,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购销扶贫产品4.06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提高生产端组织化程度,加强产品品控,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扶贫产品“飞出大山”。
文|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