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因为老家交通不便,才有妈妈的商店。妈妈的商店,在老家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春节前夕,90岁的二伯母寿终正寝,我赶回老家为老人守夜、送老人上山。
我的老家在重庆市忠县东溪镇宝珠村,小地名“六井坡”,是一个四合院村落。每次回老家,总要看看儿时居住的老屋,那里有父母的艰辛和我们的童趣。
老屋有两处,一处是土墙房,一处是石墙火砖房。30多年前,我们搬进县城居住,把老屋卖给了邻居。土墙房已经改建,石墙火砖房还是原样。
二伯母德高望重,加上临近春节,回来的人特别多,院子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把目光投向那间石墙火砖房,我惊喜地发现,门窗边墙上以前被柴草掩盖的“商店”二字露了出来。
“爸爸的字,妈妈的店!”看到熟悉而又久违的画面,我立马掏出手机拍照留存。“商店”二字,是老家留给我们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40年前的“商店”(图/王志勇)
思绪一下子回到40年前……
老家以前属于天堑乡,在长江以南的山顶上。在未建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之前,连接老家和县城的,是一条由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连起来的羊肠小道,两边是密林、农田、陡坡,一眼望不到头。从山顶一直下坡到江边坐轮渡过江,最快只要半个小时;从江边爬上坡回家却很艰难,最快也要两个小时。现在想起那些直上直下的坡坡坎坎,仍觉得双腿发软想打哆嗦。
我家以前是“半边锅儿”,爸爸在外教书,妈妈在家耕作5个人的田地、抚养4个孩子。正因为交通不便,1985年,见多识广的爸爸决定在老家开个商店,既方便村里人,也挣点养家钱。
妈妈的店主要卖糖果、瓜子、花生、白糖、盐巴、酱油、香烟、白酒、肥皂等。妈妈到县城进货,总是天不亮就出发,手电筒照路,背着家里攒下来的鸡蛋、黄豆、大米等赶头渡去县城卖,等卖了再去进货。当背着货物翻山越岭摸黑回家时,妈妈总是疲惫不堪,说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我们心疼妈妈辛苦,看到卖100斤盐巴才挣6块钱,就说不卖盐巴了嘛。爸爸说,盐巴是家家都要用,这个不挣钱也要卖。还记得,有次妈妈到盐业公司进了100斤盐巴。回家路上,遇到下大雨,山路打滑,妈妈摔倒,口袋破了,倒出来的盐巴遇到雨水全部化成了盐水。当爸爸带着斗笠找到妈妈时,看见妈妈瘫在地上哭个不停。
妈妈没有文化,商品价格由爸爸来定。有时候,妈妈记不住价格,人家来买东西时,我听到妈妈吞吞吐吐说个价,也不知是赚了还是赔了。有的买东西要赊账,妈妈就在本子上用最简单的文字和数字记账,有的账目我们根本看不懂。院子里的小孩子嘴馋了,妈妈会给他们一分钱一颗的水果糖。我们嘴馋了,就背着妈妈自己去拿。一年下来,妈妈的商店赚了多少钱,我们也不清楚。爸爸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我们制作字帖、买四大名著、订《我们爱科学》杂志,在院子里最先买了收音机、电视机。这些花费,多多少少也有妈妈商店的贡献吧。
“二哥,你先坐一会儿,我去村里拿个快递。”堂弟王飞把我的思绪打断。王飞是大学生,现在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村里也有快递点?”我问。
“有两个,一个是邮政的,一个是私人的。”王飞回答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网上给家里的老人买东西,小件送到村,大件送到家。”
20年前,从村里通往天堑乡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泥石公路,开车进县城大约1个小时。10年前,泥石公路变成了水泥路,到县城的车程只要17分钟。再后来,接入老家的水泥公路由1条变成了4条,移动通信网络也进了村。
“前几天在抖音上买了卤料、火锅底料、小面调料等,准备春节期间用。”10多分钟后,王飞开着车回来,乐呵呵地说,“还是这些按配方和比例做的佐料好,有滋有味,既方便,也不贵。”这些包装精美的调味品,此前在妈妈那家店里是看不到的。
来参加二伯母追思会的人很多,晚饭坐了三轮席有30多桌。老家的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吃完饭,大家围着火盆坐一个大圈,为老人守夜,然后回县城睡觉。第二天凌晨要给老人送行的,又提前半个小时从县城开车赶过来。
乡愁聚成一团火(图/王志勇)
“二叔,我初六结婚,在海新酒店,您要来哟。”正闲聊时,侄儿王满浪走到我身旁。
“恭喜!恭喜!我要出去过春节,人不到礼到哈。早生贵子!”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过去,哪家有婚事,都在院坝里办席,妈妈的商店生意也好。现在,年轻人都在县城的酒店举行婚礼,还安排专车接送住在老家的人。
“我儿子初四结婚,在日月大酒店”“我儿子初十结婚,在忠义大酒店”……几分钟内,我就收到了4份“请帖”。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在城市成家立业,时常回老家寻亲叙旧,过着惬意的“两栖生活”。
40年前,因为老家交通不便,才有妈妈的商店。妈妈的商店,在老家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虽然如今的车背箱、快递店早已取代了妈妈的商店,但老屋墙上的“商店”二字,依然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要是妈妈一直生活在老家,要是我们还有那间老屋,妈妈的商店是不是变成了快递店?在这个遥远的小山村,40年前的妈妈,又何尝不是一位给左邻右舍提供便利的快递员呢?
作者 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