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秀山光明职业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光明职校)实训基地内,几十名员工正在制作一批服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武陵山缝纫工。
2023年,光明职校创立“武陵山缝纫工”劳务品牌,并与湖北恩施、贵州沿河、湖南花垣、重庆酉阳等地的30余家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合作,组建品牌联盟,已帮助5万余人找到工作。
走出了“校门”
却走不进“厂门”
2021年,光明职校新开设了缝纫工专业课。在此之前,学校主要开展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设有电工、焊工、烹饪、农技等课程。
“学校开设缝纫工专业课,主要是迎合市场需求,帮助更多人找到工作。”校长邓超调研发现,在之前开设的专业中,相当一部分学员在结业后并不容易找到工作,而一些服装厂却“求贤若渴”,需要大量的缝纫工。
这一年,光明职校的缝纫工专业共有80余人报名,每5人共用1台缝纫机。上课时,老师上台操作缝纫机,演示平车、扣眼、开腰、锁边、裁剪等技艺,学员则站在一旁观看,大家上手的机会不多。
这样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学员缺乏实操能力,大部分结业学员走出“校门”,却走不进“厂门”,就业率仅在10%左右。
第二年,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报名缝纫工专业的学员不降反增,人数接近200人。
这些学员普遍为“4050”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有些还是残疾人,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就业岗位?
到服装厂实训
“招生”即“招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3年,光明职校创建了“武陵山缝纫工”劳务品牌,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园区附近的服装厂实训。
“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提升了学员的操作能力,但服装厂只拿出一些废弃布料让大家上手,做出来的产品全是残品,没有达到实训效果。”邓超说,他就想在学校内开办服装厂,让“招生”即“招工”,“学员”即“工人”、“座位”即“岗位”。
2023年底,光明职校开办了服装厂,让学员在实际的生产线上参加实操训练,厂内拥有平车机、绞边机等100余台各式缝纫机,可满足120人同时开展缝纫工生产加工。
这种“订单式”实践培训,帮助诸多学员就近就业。
秀山县里仁镇老鹰村的石小云,去年参加缝纫技能培训班后,成为重庆秀山一家制衣厂的员工,如今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一些学员结业后还到外省务工。家住秀山石堤镇的周文,结业后前往浙江余姚市一家服装企业务工,去年被提拔为技术主管,月薪超过1万元。
组建品牌联盟
帮助5万余人找到工作
目前,光明职校缝纫工培训人数已超过1000人次。
学校除自建厂房外,还在浙江杭州、广东中山、山东德州等地建有“武陵山缝纫工”工作站,一方面与当地服装企业合作,承接服装加工订单,另一方面为外出务工的学员寻找就业岗位。
2024年初,“武陵山缝纫工”被市人力社保局认定为重庆市特色劳务品牌,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列为重庆市乡村振兴劳务品牌。去年10月,“武陵山缝纫工”劳务品牌案例在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上,获评“优秀就业服务案例”三等奖。
“我们在创立品牌时,还组建了品牌联盟。”邓超说,学校与湖北恩施、贵州沿河、湖南花垣、重庆酉阳等地的30余家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合作,组建“武陵山缝纫工”品牌联盟,实施品牌标准制定、统一培训内容、就业资源共享等,已帮助5万余人找到工作。
记者 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