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拂面,重庆“军转民”拉开帷幕。
长安、嘉陵、望江等重庆代表性军工企业,在不同领域、从不同层次探索军民结合,促进了重庆工业经济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拓展,提升了重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此后重庆汽摩等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安的两次“再创业”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军工任务和订单大幅减少,重庆的不少军工企业经济效益直线下降,长安厂也不例外。
怎么才能切实解决工厂近万名职工的吃饭问题?面对困境,长安不等不靠,开发适销对路的民品,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石油开采,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开始开发石油钻头产品。”时任长安厂工具科工程师的王世铮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经过努力,长安改进设计后的产品,竟然比罗马尼亚进口的钻头还耐用,并获得国家银质奖。“那几年,长安在民品方面,尝试过缝衣服的绞边器、猎枪、纺织设备等,但规模都不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万人大厂的吃饭问题。”
长安意识到,继续小打小闹搞这种缺乏竞争力的低档货,不可持续,要干,就要造附加值更高的汽车!
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50年代,长安按照中央部署,把研发、制造吉普车的图纸资料无偿提供给北京吉普后,长安人就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有机会还要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汽车。
但是,当时中国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汽车?长安并不清楚。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长安人茅塞顿开——1981年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长安厂派出的兰祥义和杨明凡两名技术人员,目光同时被擦身而过的一辆小车“粘”住了,这是一辆日本铃木生产的微型汽车。
1981年11月,长安厂正式决定研制微型汽车。彼时,厂里技术人员连这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都不懂。长安厂聘请重庆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来授课。没有扫描样机的设备,他们就用尺子一毫米一毫米地量。时间紧,大家“连轴转”,甚至上厕所都要跑步前行。
1983年9月,长安厂自制的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点火成功,当年10月,第一辆样车总装完成。看到样车后,时任兵器工业部部长来金烈称赞:“硬是把车给造出来了,这是长安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兵器工业的自豪。”
1984年11月15日,长安第一批微型汽车剪彩出厂,标志着中国汽车微车时代的开始。此后,长安通过技术积累、滚动发展,产品谱系逐渐涵盖了微车、轿车、商务车、SUV、中高端乘用车等。2011年12月,长安汽车第1000万辆在重庆渝北工厂下线,创造中国汽车累计产销突破千万辆的最快纪录。
2018年,中国车市出现了20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国产汽车品牌危机凸显。长安汽车迅速推进战略转型,宣布开启“第三次创业”,销量再次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4月,长安又公布“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及2030愿景,坚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未来,长安将投入1500亿元,每年发布1~2个领先的智能场景应用,2022年上市L4级智能网联汽车,2025年后实现自动驾驶平台量产及商业化运营;未来5年内计划推出26款新智能电动汽车,并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推出5款智能电动车型。
中国首辆民用摩托车的诞生
当今,各式各样的国产摩托车奔驰在大街小巷。但你很难想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摩托车工业还是“零”。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重庆嘉陵。
1978年12月,嘉陵派了一个工作组到南斯拉夫商谈合作事宜。但南斯拉夫方面提出了发动机必须采用纯进口、支付高额技术转让费等苛刻条件。
眼看此路不通,时任嘉陵公司党委书记彭孙寿便带了几个人去日本,先后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工厂,学习了摩托车的生产流程,并购买了本田公司的一款小排量摩托车回来做参考,进行摩托车产品开发。
韩幼民是当时的主要开发人员之一。他回忆,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情况下,要研制摩托车只能靠“借与巧”。奋战4个多月后,1979年9月20日,一辆凝聚着嘉陵人汗水与智慧的“嘉陵”牌国产摩托车诞生了,全厂上下欢呼雀跃。
一个多月后,新中国三十华诞,5辆嘉陵摩托车驶过天安门广场!
1980年,嘉陵生产的2500辆摩托车陆续投放北京、成都、上海、重庆等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全国性的“嘉陵热”。
伴随着中国首辆民用摩托车的诞生,嘉陵的“军转民”之路越走越宽——1981年开展“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1983年率先出口国际市场,1987年实施企业集团试点和股份制试点,1995年成为“中国摩托车之王”。嘉陵,由此也成为了“军转民”的典范。作为中国现代摩托车工业的开路先锋,嘉陵还引导、带动了中国摩托车行业的诞生和发展。
除了摩托,“嘉陵”猎枪弹也是该企业“军转民”的拳头产品。1982年,该公司将此弹提供给运动员射击训练和比赛使用。1983年,嘉陵从比利时进口了第一条猎枪弹生产线,几年下来,猎枪弹年产能力达到了2000万发,并作为兵器工业部第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在1990年亚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著名运动员张山使用嘉陵弹先后获得金牌,“嘉陵”猎枪弹从此扬名体坛,被誉为奥运“金牌弹”。
近年来,嘉陵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数种型号的新产品,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嘉陵将紧跟国家、集团公司深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巩固主导特种产品的国内领先地位,矢志成为受人尊敬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望江风电齿轮箱拿下国内行业“四项第一”
197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望江厂开始进入“军转民”时期。
人多力量大。两个多月时间内,望江厂就承接了香烟过滤嘴接装机、12马力摩托车发动机等1633个品种、9万多件(套)零部件的制造和协作任务,迈出了军转民的第一步。那一年,望江厂完成民品产值203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36万元。
“我们一直注重按照工艺相近、技术相近的原则筛选支柱民品。”望江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其成功之道,比如1979年至1985年,先后试制并生产了ZYZ型、KX280型、ZY560型、ZY560K型四种液压支架。
同时,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望江厂瞄准民品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表面精饰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比如,望江厂试验成功了光亮镀铭和塑料电镀工艺,成功研制了三层微型裂纹镀铭工艺。
另一方面,在“找米下锅”的过程中,望江厂发现重庆市的轻纺工业在技术改造中需要机器制造业提供设备。为此,从1980年开始,工厂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工艺相近、技术相近的民品。
1985年,望江厂工业总产值达到9921万元,为1978年的2.76倍,平均每年递增15.6%,成为工厂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
2008年,望江厂正式进军风电产业,投入3.7亿元进行生产线、装备加工线建设,成为当年国内提供风电样机最多的风电企业。
近年来,望江公司先后研发出1.5兆瓦到3兆瓦系列共15个型号的风电齿轮箱产品,通过了世界权威认证机构德国劳氏船级社GL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如今,望江公司研发生产的风电齿轮箱达到国内同行业“四项第一”:国内第一款通过GL认证的风电齿轮箱产品;通过GL认证最多的风电齿轮箱制造企业;首家采用四行星轮加柔性销轴传动技术的企业;首家根据用户提出的瞬变载荷成功进行台架试验的企业。
记者 白麟 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