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2020年3月23日,秀山隘口镇乡村扶贫产业园,工人在加工自热火锅用的粉条(资料图片 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中:2019年10月23日,酉阳酉酬镇双碌村,电力工人进行电网升级改造作业(资料图片 通讯员 冉川 摄/视觉重庆)
右:2020年7月6日,北碚区金刀峡镇七星洞村一社,村民李小四用自来水淘菜(资料图片 特约摄影 秦廷富/视觉重庆)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从着力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逐步延伸到注重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及住房安全,从“两不愁”到“三保障”,扶贫工作从“温饱型”到“保障型”,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市“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
产业
33个曾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发展起十大脱贫主导产业
产业兴旺 念好“致富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新茶采摘的黄金时节。4月1日,在奉节县“白茶小镇”草堂镇的桂兴村、双凤村白茶基地里,茶树纷纷吐出嫩芽,散发出阵阵清香。村民们穿梭于茶林间熟练地采摘茶芽,一派繁忙的景象。
“两不愁”的解决,重点在于有稳定的增收渠道。近年来,重庆依托优势产业做文章,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强化兜底保障等机制,让群众持续受益。
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
这天一大早,双凤村村民石家桂来到离家不远的800亩白茶基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细账:“平时除草、管护等打零工80元一天,采茶30元一斤,手脚快点一天能挣一两百,去年仅凭白茶,我一人的收入就超万元。”
在重庆,像石家桂这样,依托产业甩掉了贫困帽的群众,数不胜数。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全力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一个大概念,搞什么、在哪儿搞、谁来搞、卖给谁,都要精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通产业精准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我市建立起市、区县、镇(乡)村、贫困户四级产业指导体系。
市级层面,组建18个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定点联系指导33个有扶贫任务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区县层面,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组建101个技术专家组,组织专家459名包乡指导;乡镇层面,组织6600余名农技人员包村服务;农户层面,全市共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2.87万人,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机制。
扎实有效的措施,让我市的特色扶贫产业长足发展:目前,33个曾经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发展起柑橘、榨菜、中药材等十大脱贫主导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4月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脱贫户莫丙富一大早就出了门,去村里的黄精劳务队上工。
莫丙富今年50多岁,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2017年11月,华溪村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部分村民出资共同入股的模式,将村民1200亩可利用土地整体流转发展果树、中药材等。村干部动员莫丙富将土地入股,又建议他去村集体打工。2018年,莫丙富打工收入有1万余元,土地入股的分红也有一两千元,还在乡里的帮助下建起了新房,他说:“日子有了奔头,再也不睡懒觉了。”
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的核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将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重点,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来。
“主要有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8种利益联结方式。”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我市变贫困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目前,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脱贫村195个,11.9万脱贫人口成为股东,年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低保兜底为贫困人口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通过产业到户政策,依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而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则需要通过托底保障解决“两不愁”问题。
今年50岁的谭勇,是巴南区东温泉镇黄金林村民小组村民。2018年,一场脑梗让他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被识别为边缘易致贫户。
关键时刻,东温泉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上了门,给谭勇解决了低保和公益性岗位,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我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同时,还建立起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和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农村低保标准较2016年增长65%,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较2016年增长34%。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有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脱贫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 颜安
基础设施
曾经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100%
筑牢基础 提升幸福感
“如今,村里的冷链冻库修好了,我也买了冷藏车,今年夏天可以把李子直接销到广东了。”4月1日,许泽生看着长势良好的李子,开始盘算着今夏李子的销售情况。
许泽生是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七组村民,一条通向山外的“四好农村路”让他的生活实现了“大跨越”,由打工仔变身合作社理事长。
修好一条路 激活一方产业
红旗村曾是大进镇的贫困村之一,虽然距离镇上只有5公里,可公路不通畅成为阻碍红旗村发展的一个瓶颈。
2017年,在外打工的许泽生听说村里的公路要拓宽硬化,便返乡成立了由140多户村民入股的开州区红旗晚熟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道路没硬化,村里干什么事都要先看天气预报。一下雨,小车就开不进村。”许泽生回忆,从开州城里购买有机肥后,需先用大车运到大进镇,再用农用车转运到基地,每吨运费约150-200元。
2018年,开州区交通局着手拓宽硬化红旗村道路。第二年,这条通往镇上的环线路建成了。
村里公路修好了,肥料运费降低了一半。头脑灵活的许泽生在2020年上半年注册了“大进红旗李”商标,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今年2月,合作社50吨的保鲜冷链仓储建成,许泽生趁机买了一台冷链车。“今年合作社李子产量估计有二三十万吨,明年产量至少翻番,届时冷链仓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
“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公路畅通,一通变百通。”市交通局相关人士称,“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进村通组,曾经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均达100%、均有1条以上便捷的对外连接通道,村民也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农村电网改造 电力添了保障
“现在游客这么多,还好电负荷增加了,不然我们可接待不了。”4月3日中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全兴村老街的黄水人家专业合作社中益分社(即景轩居)内热闹非常,四五桌游客正在享用热腾腾的饭菜。景轩居负责人谭中华看着这一幕,脸上满是笑容。
景轩居是一家5层楼的民宿,可同时接待60人食宿。去年以来,随着游客日益增多,景轩居的各种用电设备负荷大增。了解到情况后,国网重庆石柱供电公司不久前将景轩居的100余米表前线,换为50平方毫米铜芯线,保障了该民宿经营发展所需。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区的中益乡,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让当地居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近年来,石柱供电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中益乡农网改造升级,实现10千伏双电源供电及动力电进院坝,电力投资超历史总和。
受益的不仅是中益乡。“十三五”以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128亿元,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公司供区内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目标任务。
通讯“高速路”入户 助农产品“出山”
“以前,手机经常没信号,打不通。现在信号强了,在网上卖村里的农产品很受欢迎。”4月3日,谈起村里的通讯网络,酉阳县浪坪乡浪水坝村村民谢昌文一脸的幸福。
浪坪乡是酉阳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过去浪水坝村由于交通不便、发展落后,通讯网络并未完全覆盖,手机信号时断时续。
近年来,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通讯网络设施建设,通讯“高速路”进村入户。浪水坝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让农村电商成为农民的新农活,并在渝益农平台发布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帮助滞销农产品找销路。
借助“益农信息社”,谢昌文在网上建立起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如核桃、花生、萝卜干、大脚菌等。“以前滞销的农产品,如今飞出了大山,仅去年就销售30多万元。”谢昌文表示。
市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至2019年,我市在贫困地区累计投入约69亿元,建设基站3.4万个、宽带端口567万个,大力推动光纤和4G网络向农村腹地延伸。同时,积极推广智慧农业、5G网联无人机植保、农机5G自动化驾驶改造等涉农信息化应用,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记者 杨永芹 白麟
饮水
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供水人口已达2304万人
管护给力 喝上“放心水”
“现在一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清亮的自来水,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4月7日,巫溪县胜利乡洪仙村,脱贫户刘会杨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得益于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架设管道从45公里外的文峰镇引水,巫溪县一举解决了胜利乡及周边近7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全国打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把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作为保基础惠民生的重要任务。目前,全市基本建成以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辅、分散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农村供水工程32.7万处,其中百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2.14万处、分散供水工程30.57万处,供水人口达2304万人,全市农村饮水正从“有水喝”“喝安全水”向“喝好水”转变。
此外,我市着力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特别是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管护难题。目前我市676处规模化供水工程已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近两万处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落实了管护责任人。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我市将通过“一改三提”(即“改善农村供水设施饮水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确保实现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
记者 龙丹梅
左:2020年4月2日,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卫生室,村医方绍宽给村民输液。(资料图片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中:2020年3月26日,武隆区后坪镇文凤村天池苗寨,危房改造脱贫户、86岁的村民罗兴文开心地站在新房前(资料图片 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右:2021年3月1日,黔江区小南海镇后坝小学校二年级学生在课间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医疗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至33个
多重保障 撑起“健康伞”
“幸亏政策好,自己花的钱少多了。”4月6日,在自付365.32元后,59岁的何安礼从潼南区人民医院出院了。
何安礼家住潼南区小渡镇刘家村二组,他口中的“好政策”说的正是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通过综合运用大病医疗、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等政策,其住院自付比例不高于10%。
看得起病
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因胃癌要化疗的何安礼,每次住院的费用都需要3000多元。但经过统筹报销、大额报销、民政救助、医疗基金救助等,他的自付部分不足10%。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介绍,我市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覆盖范围。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仅有9个;2019年,增加至30个;2020年新增重性精神疾病、膀胱癌、肾癌,使病种数量达到33个,并同步新增20个精神专科定点医院。同时组建市级救治专家组,针对33个大病病种,分别制订详细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质控指标,并通过远程技术支持、业务培训、对口帮扶等方式,统一救治标准,规范救治行为。本区县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出院时只需付自付部分。
与此同时,重庆建立起“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去年12月底,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总体在10%以内,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在20%以内,累计享受报销优惠政策190万余人次。
有地方看病
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
近年来,重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贫困区县改扩建县级医院24所、妇幼保健院14所、疾控中心9所、乡镇卫生院180所、村卫生室1048所,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配备监护型救护车,5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设备,贫困区县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市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所有区县都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所有乡镇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所有村(社区)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三建好”全面实现,确保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
在璧山区璧城街道四面山村七孔子卫生室,约70平方米的卫生室分为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四五名病人依次坐在板凳上待诊。
“现在条件好多了。”马朝军说,过去的村卫生室仅20多平方米,还是土坯房,多来几个人,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村医陈万琦感慨地说,如今村卫生室已达到标准化水平,病人用脚投票,宁愿就近看病。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戴口罩、一米线”已成市民生活习惯
4月2日下午,陈万琦背着药箱出门,按惯例上门为签约居民做随访。
刚走进四面山村三组,好几户村民已经在院坝候着。“小陈,给我量一下血压。”“我也来。”一见到陈万琦,大伙纷纷挽起袖子,围了上来。
这让陈万琦很高兴,因为村民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生了病不再扛着拖着。
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五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主题活动,坚持每年举办健康科普讲座两万场次以上,5年累计开展各类健康科普宣传、讲座40万余场次,现场受众3000万余人次。
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袁礼文说:“疫情期间累计向市民全覆盖发送健康知识短信40余亿条次,‘戴口罩、一米线’已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记者 李珩
住房
重庆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35.5万人
逐户核实 筑起“幸福巢”
4月的重庆,春意更浓。清晨,酉阳县板溪镇杉树湾村二组村民许子富站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哼着小调做着早饭。看到昔日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变成明亮宽敞的砖瓦房,他心里乐开了花。
许子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先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60年代,年久失修,墙体开裂,他住得提心吊胆。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2019年许子富搬进了新修的砖瓦房。
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我市把住房安全保障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发改委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许多贫困群众的生活像许子富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完成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0万余户
据介绍,为让更多农村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市住建委优化工作举措,积极推动政策落实。一方面,建立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分片督导制度,将全市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划为11个片区,重点督导年度任务完成、住房安全等级鉴定、标识标牌张贴、危房改造质量等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按照“鉴定安全、改造安全、保障安全”3种分类,采取“看、听、记、拍、传”的方法逐户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情况。截至去年6月底,全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共完成核验近47.7万户。
此外,该委还全面规范住房安全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执行危房改造建筑标准和要求,对动态识别新增的贫困户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对已脱贫户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分类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0.3万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
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35.5万人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也点亮了他们的新生活。
4月5日上午,铜梁区太平镇万寿村。脱贫户张碧秀和老伴赵祥林坐在红瓦砖墙的新房前,一边择菜一边聊天。他们住的新房,在村里看起来很“抢眼”。
刚择完菜,张碧秀赶紧把地上的菜渣清理了,“住上新房子了,更要自觉维护环境。我们家前年还评上了镇里的最美庭院呢。”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重庆农村危房改造已惠及群众上百万人,其中贫困群众35.5万人。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市住建委将持续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三师一家”设计下乡活动,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通过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努力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易地扶贫搬迁让25万人住进“三美家园”
除了危房改造外,易地扶贫搬迁也让我市许多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乐居”。
“搬进安置点以前,我日子过得苦。可现在,我觉得生活特别甜!”说起易地扶贫搬迁,住在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点的陆翠菊眼中闪着光。
搬迁前陆翠菊生过重病,没有工作,家里一贫如洗。2019年底,黔江29个乡镇、街道的413户、1531名贫困人口经自愿申请搬迁至李家溪安置点,陆翠菊就是其中一员。搬迁后,她在安置点做保洁工作,收入稳定。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已全面完成6.48万户、25.2万人建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搬迁群众全部实现入住。
记者 廖雪梅 申晓佳
教育
构建“四个全覆盖”资助政策体系
全面兜底 斩断“贫困根”
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近年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工作目标,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资助兜底,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我们家有几个娃在读书,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都不晓得怎么办了!”4月1日,奉节县冯坪乡南津村十一组村民刘善均给记者摆起了龙门阵。
刘善均住在距奉节县城50多公里的七曜山山脉深处,由于家境贫穷,他44岁才结婚,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带着孩子,婚后刘善均和妻子又生了两个孩子。
“读小学的娃娃国家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读幼儿园的幺女国家每年补助2160元……”刘善均计算着。
据了解,刘善均有两个孩子在冯坪乡明堂小学住读。校长表示,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两个孩子住校不用缴一分钱,学校还免费为他们提供日常用品。同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还会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给予家庭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重庆构建了“四个全覆盖”(即学段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学校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重庆特点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例如,对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并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免费提供教科书等。
与此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了资助兜底机制。全市学生资助审核确认后,新增的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市外就读“回流”的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和其他突发困难学生,都能通过兜底机制获得资助,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一个都不少。
控辍保学,让每个孩子“不失学”
“控辍保学,是我们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重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2020年,全市妥善安排44.7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于适龄残疾学生,我市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实施“一人一案”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控辍保学信息管理平台,对失学辍学儿童、少年流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哪怕非常偏远的乡村有一个学生辍学,市里都会很快知晓,并且快速介入核查,让辍学儿童、少年重返校园。”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连续12个月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已连续16个月保持无失学辍学现象。
改善条件,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我1989年参加工作就来到这里,今年是第32个年头了。”綦江郭扶镇高青学校教师李祖平说,他见证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一到冬天教室就冷得受不了,孩子们写字的手被冻得通红,笔都握不住。”李祖平称,现在学校的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取暖设备,功能室设备设施齐全,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近年来,重庆通过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建设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据了解,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622所(含教学点),在校生314万人。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目前,重庆所有区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验收。
“目前,重庆正着力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好学。”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 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