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三矿井全貌(摄影/龙帆)
荣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围绕“五大振兴”和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人才走进乡村、资本下沉乡村、艺术激活乡村,建设各美其美的村落文化,探索乡村振兴不同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文化为内核 引人才振兴乡村
文化与人才,是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乡村振兴的两大法宝,这里有清华大学的箐箐学子,有丰富的陶文化,还有冲着陶而来的全国陶艺工作者,多方力量的汇聚,正助力通安村的未来。
通安村三矿井片区过去是闲置了数十年的煤矿厂房。通过对废弃工业遗产的盘活,这里成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荣昌工作站。这也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首次落户重庆。
工作站为荣昌带来的,是量身定制的人才。工作站建立后,清华大学将按照荣昌的“人才需求表”,每年派驻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实践,为荣昌乡村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同时,通安村还牢牢抓住了村里浓郁的“陶文化”。2019年开始,开启了围绕陶产业,以文化、人才振兴乡村的探索。
借力村集体项目资金,通安村发展起了以陶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村里利用闲置酒厂打造了安北陶艺村,开展各类陶艺体验及陶艺课程培训,展出销售各类陶艺产品,也带动农户免费学习陶艺,提升就业技能,融入陶产业发展,同时也为荣昌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为了进一步激活陶文化、陶产业、陶旅游,通安村还打造了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入驻开办文创工作室。基地可容纳20名大学生入驻,给村集体带来了固定收益。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通安村乡村振兴效果明显。
通安村西山雨陶艺工作室的90后夫妇管永双和李云杉是此前村里吸引来的外来陶艺人才。管永双坦言,“通安村‘荣昌陶’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的消息传开后,我已经收到了不少学弟学妹的咨询,有意向到这里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2021年元旦假期,通安村策划了一场特殊展览——1500张历时百年的婚书在着这里温暖呈现。厂房内,观众络绎不绝,厂房外,停车场上停满了“川A”“渝A”字头的车辆。
管永双在通安村陶艺工作室制陶(摄影/龙帆)
以“三变”为抓手 盘活资源振兴乡村
荣昌区清江镇河中岛四面环水,占地800余亩,古称宛洲,是清江八景之首,自然风光秀美。但在中国的乡间,类似的风景算不上稀缺,河中村区位优势也不明显。为了筑巢引凤,河中村推进了“三变”改革。全村全面清理评估了价值2652万元的集体固定资产,其中可量化经营性资产677.7万元,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955名。探索出了“三变改革+十股”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探索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10种股权方式,既让村民在自家土地上领工资、在多种渠道中取得效益,也为企业入驻乡村提供了新方案。
这是一次利用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尝试。
在清江镇河中岛旁的一片稻田上,一只蝴蝶在稻田中翩翩起舞,这是村集体建设的“稻田艺术剧场”。随着打造的深入,“稻田艺术剧场”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人文空间,人们把这里当成集体活动的中心。
而两年前,这里只是一片寂静的稻田,改变源于稻田旁一座叫“稻里趣筑”的民宿。“三变”改革过程中,河中村探索运用“保底+分红”的方式,鼓励村民用闲置房屋入股,村集体出资装修后再招商运营。随着民宿的开业,这片稻田也跟着热闹了起来,实现了集体有收入、村民有分红、乡村有人气的多方共赢。
在河中村村委会旁,还有两栋“星空民宿”。民宿“管家”珍珍是河中村村民,几年前为了照顾家庭返乡务农,依靠民宿,珍珍每年能有2万元多的收入。看到民宿经营的效益后,珍珍自己家也建起了民宿,准备在今年春节开业。
随着河中村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还吸引来了社会资本“大手笔”投资。重庆企航社工团队投资400万元改造岛上的养老院,发展社会养老产业。
“三变”改革后,河中村将运营与固定资产投资剥离的发展模式,成功吸引了研学机构以项目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研学机构为河中村带来了丰富的客源,而河中村也利用村集体经济,完成了300多亩研学活动基地的建设,2020年,很多小学生陆续来到河中岛研学。
截至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已为当地村民发放工资50余万元。
以生态为引力 产业融合振兴乡村
在荣昌区荣隆镇玉久村,名为“久宿”的民宿掩映在丛林中,相当静谧。“久宿”是“网红”民宿品牌“隐居乡里”在玉久村打造的乡村民宿院落。
成片楠竹林为玉久村带来了秀丽的自然风光,这里还有吕玉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八角古井等历史民俗。此外,坐落于玉久村的荣昌高新区荣隆园区,现有入驻企业60家,入驻企业员工更是玉久村乡村旅游的天然客源。
随着“隐居乡里”民宿品牌的介入,玉久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与“隐居乡里”达成协议,采取长期租用的方式流转了村里10栋闲置农房拆除重建,民宿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也由“隐居乡里”负责。
综合玉久村的红色旅游资源、特色产业发展,玉久村已经完成了农旅融合精品线路的初步制定,将在修复名胜古迹和打造自然风光的同时,在旅游精品线路途中布局四季可观可采的优品水果,以及垂钓池塘,让玉久村不仅有“看点”,而且有“玩点”。
玉久村民宿打造的重要意义不止这一点,该村利用专业管理团队,将村民培养为专业乡村管家,同时对玉久村的农副产品做轻型研发升级,解决农产品销售以及乡村闲置劳动力、农产升级等产业融合问题。
在这一发展思路下,玉久村形成稻虾、稻鱼养殖300亩,柑橘种植200亩,百香果100亩,麻竹2000亩,茶叶1000亩,垂钓、采摘等乡村体验活动项目初步成型。
村民吕玉生是典型的受益者。吕玉生是被当地业主聘用的固定工人,负责柑橘基地里的柑橘和鱼塘管护,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收入。吕玉生的妻子朱银素在各个基地打零工,每天有80元酬劳,夫妻二人的年收入比过去单纯务农增加了1万多元。在玉久村,与吕玉生有相同经历的村民还有不少。
随着玉久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玉久村的区位优势也愈加凸显。该村所在的荣隆镇地处成渝腹心地带,成渝两地市民自驾车程均在2小时内,荣昌城区抵达玉久村也仅需半小时左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黄金联结点”。一旦玉久村的乡村旅游成型,它将成为川渝地区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绝佳去处。
以产业为基础 党建引领振兴乡村
荣昌区河包镇是“中国粉条之乡”,为将“河包粉条”品牌推向全国,河包镇举办了河包粉条文化节,发布河包粉条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河包粉条”由此成为重庆市首个镇级区域公用品牌。河包镇2020年实现粉条产量3.6万吨,粉条全产业链年总产值约12亿元。
河包镇探索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粉条原料及配料供应,镇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后规模化种植高淀粉红薯2000余亩,利用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其它农户种植高淀粉红薯2万亩。此外,还发展农户辣椒种植1200余亩、马铃薯400余亩。争取到区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180万元,支持建设淀粉加工厂和辣椒烘干厂,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河包粉条产业的发展,为河包镇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文明、治理有效,河包镇经堂村通过业态重塑、村民共话、活动策划等方式,成为了“村民自治,共创共生”的乡村新社区。
河包镇经堂村乡村治理,借力荣昌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举措“小院讲坛”开展农村党建工作,河包镇经堂村操办起“经堂村·小院讲堂”,时常邀请村里村外的朋友一起摆龙门阵,聊聊外面的见闻,说说他们的故事、愿望,鼓励村民作为主人翁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经堂村打造了更美观、更有文化味、更让村民满意的生活环境。现在,瓦米沟的农村院落,几乎家家户户都修有自家庭院,种有花草树木,每家每户都在家门口写上自己的愿望和家族精神。
文丨杨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