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武隆区自2011年被确定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以来,持续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借力“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四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探索走出一条乡村旅游扶贫的“武隆路子”,助力贫困县顺利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条龙”服务,创造乡村旅游带贫条件
“点面结合”抓规划。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块“绿色瑰宝”前提下,将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打造。根据贫困地域特点,划分以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江、大溪河、桐梓山等五大贫困片区,并对区域内可开发的691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规划打造五条乡村旅游扶贫精品线路,即避暑康养游、古寨风情游、慢享时光游、山乡田园游、梦里水乡游,配套打造了天池苗寨、复兴田园、呐溪原乡、七彩堰塘、纤夫院子等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对全区7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了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乡村脱贫销号的“新路径”。
“到户扶持”抓发展。制定30项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其中,对发展乡村旅游符合要求并取得经营资格的贫困户,给予每张床位500元补助,最高可补助1.5万元;对当年新评的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三星级每户补助1万元、四星级每户补助2万元、五星级每户补助3万元。同时,区上每年设立3000~5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小加工、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等涉旅“十小企业”。已累计吸引社会投资300余亿元,发展涉旅企业1000余家,涉旅商户8000余家,发展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户4000余户,接待床位达4.6万张,约10万人从事涉旅工作实现增收致富,近3万名建档贫困人口靠旅游带动摆脱贫困,近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借势宣传”抓营销。坚持全域带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营销方式,借力全区大旅游、大景区火爆的旅游市场,通过在游客接待中心、核心景区、景区车辆、旅游地图、导游解说词、LED屏幕等大力宣传,加强对全域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实现了“大旅游”带“乡村旅游”,“大景区”辐射“乡村旅游景点”,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如黄莺乡“复兴田园”通过在景区景点的多维度宣传营销,并加强与白马茶山小镇、赵家鲜花小镇、大洞河穆杨沟等乡村旅游点的游客互动,成功吸引10余万名外来游客观光“打卡”;并创新通过售卖“代购券”的形式,推进村里的农特产品销售,全年实现稻米销售和旅游收入200余万元,带动12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借力”打造,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借外援力量打造网红亮点。自脱贫攻坚以来,武隆区凝聚了水利部定点帮扶、济南东西部扶贫协作、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涪陵区对口帮扶、市八大民主党派、市工商联等社会帮扶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帮助武隆区逐步实现“产业兴、乡村美”。特别是济南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以来,济南市及历下区累计投入扶贫协作资金约1.3亿元,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三年项目库,其中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成功打造芙蓉街道“七彩堰塘”、黄莺乡“复兴田园”、羊角街道“纤夫院子”、白马镇“凉水花乡”、凤山街道“凤舞黄渡”等乡村旅游扶贫品牌村16个,成为全区乡村旅游的新锐“网红”,带贫成效凸显。据统计,东西部扶贫协作打造的16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已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1亿元,带动所在村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借国有资本探索村企联营。成立武隆区乡村旅游公司,主要对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等。充分发挥国有旅游企业的“造血”带贫效益,探索“国有企业出资、村级集体出资源、企业村民共同受益”的“合股联营”机制,8个贫困村通过与国企联营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实现“合作一个村、造富一方人”的乡村旅游带贫效益。如:火炉镇保峰村、万峰村与区喀斯特(集团)公司联合成立呐溪沟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打造了飞越丛林、大魔网、音乐钢琴喷泉、飞拉达、高空速滑、铁索桥、疯狂自行车等16个极限挑战项目,开业4个月以来,已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保峰村贫困户田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临时务工等,年稳定收入4万元以上,一举实现稳定脱贫。
借改革新风健全长效机制。为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激发土地里的附加财富,武隆区通过稳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和股权化改革试点,将财政扶贫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贫困户优先)参与分红;农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参与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如:后坪乡文凤村“天池苗寨”通过44户寨民集体决议,以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折价人民币500余万元入股,引进惠隆乡村旅游公司以300万元现金入股,共同成立“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饮,同时在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项目资金的倾力帮助下,村集体经济分红占比得到适当倾斜,实行“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已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80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15万元,村民(含贫困户)分红60余万元。
“四模式”带动,巩固乡村旅游带贫成果
“廊道带动”增收。充分发挥仙女山、白马山两条“旅游黄金廊道”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贫困乡村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药材等产业,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等为一体的旅游扶贫开发示范片区,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目前,仙女山、白马山片区成为全市旅游扶贫的典范。仙女山旅游扶贫带动7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近5万名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白马山旅游扶贫带动内白马镇豹岩村利用生态和海拔优势发展茶产业,成功打造全市知名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农户依靠红茶产业带动增收,89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景区带动”增收。坚持“建一处景区、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在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等景区进出通道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原住民及周边群众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或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同时依托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实施、旅游服务等,带动景区及周边群众2万余人实现就业创业。如:芙蓉洞景区带动江口镇、石桥乡、文复乡等从事涉旅行业的农民达1500余人,年收入5万元以上;羊角街道关滩村在“羊角古镇—仙女山”环线建成后,全村发展农家乐21户,培育2家龙头企业带动家庭作坊生产“武隆苕粉”48户,带动18户73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合作社带动”增收。积极引进社会投资,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股金分红、劳务收入双重收益。目前,全区累计成立1070个专业合作社,引进200余家企业投资达10亿余元,涵盖了“2+6+N”扶贫主导产业,辐射带动7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如:赵家乡有119家乡村旅游接待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连续举办七届乡村旅游季,开展了“抖音”拍摄大赛、吃葡萄比赛、摸鱼大赛、钓鱼比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带贫效果。2020年已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5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并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大会上,作为先进典型经验作了交流发言。
“云经济带动”增收。通过大力发展“云旅游”“云直播”“云销售”等方式,提增乡村旅游产业链覆盖面和抗风险能力,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旅游产业遭遇“寒冬”,通过“线下+线上”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加快复苏,景区景点在全市率先开园,乡村旅游做足内功、有序开放,实现最大程度游客分流。预计2020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将突破1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24亿元。同时,开展直播互动活动,以“短视频+直播”形式,推介乡村旅游景点、宣传民俗文化、促销农特产品等,区乡村三级干部通过直播带货,推荐认定供应商89个、扶贫产品529个,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15652万元,有效带动9000余户涉旅贫困户实现增收。
文丨冉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