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瞿家祖孙三代在西南铝展厅观看企业发展历程展板(西南铝供图)
“瞿工,这个检查环节有点‘卡壳’,麻烦你来看看。”
“来了。”5分钟后,“瞿工”通过眼探、手摸、工具测量,顺利解决问题。
10月29日,西南铝压延厂质检站两名质检员进行铝板材例检时,对一处模棱两可的质量问题拿捏不准,于是请来瞿工进行“诊断”,“有瞿工把关,靠谱!”
“瞿工”名叫瞿强,西南铝压延厂质检站副站长,他的父亲和爷爷也是西南铝职工。在瞿强身上,既有三代人的工匠精神传承,也反映出生产工艺的进步,以及小康生活的富足。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瞿强目前仍与父母住一起,他说这样方便随时就工作中的问题向父亲瞿荣忠请教。
今年57岁的瞿荣忠,1982年从西南铝技校毕业,分配到西南铝压延厂从事钳工,一直干到2018年退休。瞿荣忠的工作是对压延厂热轧机等生产设备进行保养维修。这些设备维修精度要求高,误差往往以微米计算。于是,瞿荣忠练就了只要走近设备,查看运行状态、听操作声音就能判断出问题所在的“绝活”,经他维修后的设备,故障率和产品误差率都很低。
父亲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让瞿强耳濡目染。而瞿荣忠说,他同样是受到父亲瞿万志的言传身教。
上世纪60年代,瞿万志在哈尔滨东北铝加工厂热轧岗位工作,为响应当时国家支援“三线”建设号召,他主动报名来渝,成为西南铝压延厂压延车间一名热轧主操工,此后成为车间主任直至上世纪80年代退休。
如今,已经80多岁的瞿万志依然精神矍铄。回忆过去,在岗时,他每天总是提前到车间,下班打铃后最后一个离开。早到是为提前对照当天生产工序,确保对各项操作了然于胸,最后一个离开则是习惯下班后在车间总结当天的工作经验。
勤于思考总结,让瞿万志在工作中屡有创新发明,压延厂多条生产线都运用了他的技术革新成果。即便后来担任车间主任,瞿万志仍投身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瞿荣忠,也传承到瞿强身上。
“现在生产各环节有了机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等智能化装置,工作难度和强度相比以前降低了不少。”瞿强说,比如产品质检中,先是进行人工判断,再加上电脑识别作为“双保险”,确保每件产品零瑕疵。而在瞿荣忠工作时,维修工具只有榔头、扳手和螺丝刀,在进行大型设备维修时,光是扭转螺丝、螺帽都要耗时数小时,对设备维修更是费时费力。到瞿万志工作时,生产线上几乎全是人工作业,一条流水线上往往需要好几十名工人同时开工才能运转,“生产效率与现在相比那是天差地别。”
从上世纪60年代到如今的新时代,改变的不仅是生产工艺,瞿万志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吃、穿、住、行、娱,各方面变化都非常大。”瞿家三代人说,随着国家发展、企业壮大,三代人的月工资逐渐增长,从30元、700元涨到现在6000元。
瞿万志记得参加工作那时,上班得自己带饭,每人只领取一套工作服,住房是按照工作年限分配,每套房子最多30平方米,厂区及整个西彭地区的交通都不方便,闲暇时大家很少外出。
瞿荣忠入职时,西南铝有了职工食堂,每顿餐两荤一素一汤,工作服按照夏冬时节各发一套,单位新修了职工宿舍筒子楼分配住房,每套面积从50到70平方米不等,厂区配上了交通车,骑自行车、摩托车的人也多起来了,休闲时大家可以外出看电影或溜冰。
到了瞿强这一辈,职工食堂菜品更多了,饭菜不仅免费还有饭后水果,单位每年都会发多套工作服便于更换,职工们都购买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有物管配套有小区花园,许多职工家庭都买了小汽车,单位工会、团委还定期组织读书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休闲娱乐,更加丰富多彩。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甜!”瞿万志感叹说。
文丨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