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渝北区宝圣湖街道金石路社区,肖中芬(左)和同事正在金石小区周世平家中进行入户登记(罗斌 摄\视觉重庆)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启动。一大早,肖中芬带上纸笔和平板电脑出门了。
肖中芬是渝北区宝圣湖街道金石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员,主要负责对金石路社区近百户居民户开展入户登记。
“我在2000年参加过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那时我才32岁,后来又在2010年参加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跨越二十年,前后三次参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肖中芬说,她观察并感受到三个变化。
肖中芬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居民户住房面积变大了,居住条件更好了。
肖中芬回忆,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金石路社区还是一片农田,属于渝北区回兴镇上湾村。当时在村委会从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肖中芬,被选为普查员。“那是我第一次当普查员,就靠一双脚在村里泥巴路上来来回回走,挨家挨户上门登记。”肖中芬说,当时村民住房以自建砖墙房居多,还有部分泥瓦房和土坯房,房内没有什么装修,只有电视机、沙发、衣柜、桌椅等简单陈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就不一样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肖中芬说,2006年村镇改街道,上湾村成为金石路社区,田坎路变成柏油路,村民们“农转城”成为城里人,住进了干净舒适的安置房小区,居民室内大多装修过,欧式、中式装修风格各异。而现在,街道社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更是有了飞跃,既有上百平方米的商品房,辖区内还修建了一个个高品质生活小区,房屋类型也多样化,跃层、洋房、别墅都有。
肖中芬眼中的第二个变化,是居民文化程度更高了、从业职业更多样了。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走到不少村民家门口,人家都不知道人口普查是怎么回事,硬堵着门不让进。”肖中芬说,那时候遇到年龄稍微大些的村民,只能由普查员帮忙代为填写各类信息。她还记得,那时填报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多以小学、初中为主。
“到了第六次和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情况就好多了。”肖中芬说,这两次入户调查时都能明显感受到居民的热情和通情达理,居民登记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以上,还有很多在大学本科以上。
另外,在普查“从事职业”填报栏中,肖中芬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居民们填报的大多是医生、教师、警察,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传统职业。而今年,不仅出现了数据分析师、无人机飞手、健身教练等新职业,还有年轻人填报的密室设计师、宠物摄影师等,更是让她闻所未闻。
普查预约的高效和普查登记方式的革新,是肖中芬眼中第三个变化。
肖中芬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别说手机,当时有电话的家庭都不多,由于担心找不到人,她与普查同事往往要一早一晚分别蹲守在居民家门口。到了2010年,手机已经普及,上门普查只需提前挨家挨户打电话,跟居民约好时间,少了很多麻烦。到今年,大数据智能化让普查预约流程变得更加简单,在上门普查前,只要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通报一声,居民们都会准时在家里等候上门登记,省心省时。
“智能化应用,是人口普查登记方式最大的变化。”肖中芬说,在前两次普查中她不知道用掉了多少支笔芯,因为此前的普查都是使用纸表登记,所有信息都得靠人工手写记录。而今年,改为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登记,电子化操作不仅简化了流程,信息采集准确率也提高了。
“在使用智能化普查工具方面,年轻人是比我们上手快。”肖中芬笑说,此次人口普查,与她同在宝圣湖街道从事社区工作的女儿华茜,也成为普查员,负责万湖社区普查登记。工作之余,母女俩时常交流心得,母亲传授女儿上门普查的沟通经验,女儿则教母亲如何使用智能化工具进行信息登记,相互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