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合川区官渡镇菊星村村委会的农机棚内,村干部们正热火朝天地对几十台农机陆续进行保养,“这些宝贝可是我们村的大功臣,今年帮我们村集体赚了近30万元哩!”
“以往村集体没钱,啥事也干不成。如今有钱了,我们的腰杆也直了。”菊星村党支部书记何青岛喜滋滋地向大家提议,“过年时,我们买点猪肉什么的,去慰问一下村里的困难户,让大家都享受改革的成果!”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壳村”。如何消除“空壳村”,一直是农村工作中的难题。截至2019年底,全市8916个村集体中,“空壳村”仍有1971个。
那么,像菊星村这样的“空壳村”,是如何走出“实心路”的呢?
村中没劳力 农机来补位
“耕田没劳力,种地没动力,未来谁来种田?”何青岛介绍,菊星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全村5054人中,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才几十人,“全村7000多亩土地有三成闲置,实在太可惜!”
这样的场景在合川农村并非个案。如何逐步盘活闲置土地和农村经济?
2017年,合川区经过调研后想出一个对策:号令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40个村试点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来给集体增加收入,二来提高群众种田收益。
按照要求,合作社要成立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农机大户、农业企业主、党员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合作社理事会。收益分配方面坚持按股分红的基础,可将村集体收益按一定比例和标准用于贫困群众帮扶等。
对于试点村中的贫困村,合川还分别给予10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和10万元党费支持,落实了农机购置补助、地力保护补贴、农机手和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等扶持政策,以此壮大集体经济确保长效脱贫。
社会化服务盘活闲置地
得知本村被纳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村,菊星村的5名党员村干部非常激动,纷纷表示:哪怕贷款也要把合作社办起来!
说干就干。2017年,村里5名党员干部各贷款6万元,村集体、镇供销社分别入股6万元、5万元,农民将315亩土地入股。菊星桥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此成立,大家推选村党支部书记何青岛任合作社理事长。
很快,何青岛带领合作社整合股金和各项补助资金,买回来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转运车等农机具。一方面,合作社与本村农户合作,在村中闲置的水田种下了水稻;另一方面,外出涞滩、方碑等地,为其他村村民提供耕、种、收等农机社会化服务。
“合作社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行,又有一定公益性,服务收费相对较低,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成本。”何青岛举例,如耕地、插秧、收割一套流程下来,村里合作社一亩只收300元,而外来的队伍要多出一两百元。
“我天天在家耍起,每年都有3000斤谷子。”78岁的村民钟朝明说,他家7亩土地按“四六开”承包给了合作社,“我平时就是管管水、看看虫,其他活儿都是合作社干。秋收时,我直接来田里装走四成谷子。”
像扶持菊星村这样,两年来,合川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80个,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20万亩,全区1.8万亩闲置土地重新种上了农作物,村集体增收近300万元。
我市两年消除3187个“空壳村”
在合作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引领下,菊星村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开始向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转变,原有单一的农业结构也逐步调整,农民科技化种田更有动力。
“冬闲田不闲。前不久,我们才把240亩青菜种下去。明年春,我们就可多一份榨菜的收入了。”何青岛说,以前村里水稻一年产一季,现在合作社以流转、代管等方式,通过“稻菜轮种”等措施,将原有土地进一步用“活”了,每亩地可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
51岁的村民郭前友也感叹赶上了好时光:“自从我家的几亩水田承包给合作社后,我安心管护山上的60亩脆梨。如今,仓里有了粮,脆梨卖了钱,我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像菊星村这样,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我市各地还涌现出了订单农业、深加工、农旅融合等农业新业态,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各级财政资金投入10.44亿元,共支持我市3187个村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租赁经营等模式,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如今,这些走上“实心路”的村集体有资金了,不仅有了强大的“造血“功能,还反哺到了民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