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巫溪县尖山镇八家村,两个年轻人推开惠民养猪场大门,在扑面而来的猪粪气味中,两人迈进了猪圈。
“他们还不嫌脏嘛!”这一幕,让养猪场负责人古国菊深感意外。
这两个年轻人来自北京,是夫妻,丈夫叫方浩,29岁,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妻子叫李青,26岁,奉节人,曾是北京某公司的项目经理。
今年疫情发生后,李青辞职回到奉节,做起了消费扶贫。6—7月,她帮助古国菊销售了127万元的巫姑腊肉。
看着李青夫妇忙碌的身影,古国菊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放弃北京的工作回乡创业
今年1月,李青回到奉节老家,却因为疫情暂时回不了北京,她便在朋友圈帮老乡卖脐橙。见生意不错,李青干脆开了淘宝店,同时销售安岳的柠檬、河南的酸辣粉、中粮集团的牛排等。一个月卖了3000单,她的店铺很快升级为3颗钻。
本来,李青干这个只是想业余做点事,可4月初回到北京上班后,她发现不可能两头兼顾。她最后决定,辞职专心卖农产品。
虽然舍不得北京年薪30万元的工作,也舍不得离开北京,但李青更忘不了家乡那些挂在树上卖不掉的果子,忘不了果农们焦虑的眼神。疫情期间做电商的经历,让李青深深地明白了,农业产业发展得再好,若产品卖不出,只能是一场空。而家乡山区的很多群众不懂网络、不会销售,更不知道打造品牌。
“对我来说,这是商机,对乡亲们来说,能帮他们增收致富。”李青说。5月1日,她便辞职回到了奉节。
把消费扶贫作创业方向
不久,方浩趁实习的机会也来到了奉节。他学的是城乡发展与规划专业,他说,参与农产品销售是了解城乡发展的好切口。
李青起初既卖蔬菜,又卖水果,既有奉节的,也有全国各地的。但方浩建议,创业初期要销售有质检报告、有包装、有售后保证的加工农产品。所以,李青最后决定先立足奉节做消费扶贫,再向整个三峡库区拓展。
就这样,李青锁定消费扶贫,进驻“扶贫832平台”(贫困地区网络销售平台),并获得国家贫困地区扶贫供应商的认证。
乡坛子是奉节一家专门从事蔬菜、食用菌种植加工的民营企业,虽然产品也上了“扶贫832平台”,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跟进维护,产品关注度不够,销量也不理想。李青与乡坛子合作后,很快拿下第一单生意。现在,她把乡坛子产品卖到了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湖北等12个省市,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
一个多月,李青与乡坛子、夔门红土米等10多家奉节农产品企业签订经销代理协议,还帮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奉节平安乡林口村的电商公司入驻“扶贫832平台”和中国社会扶贫网。
计划遍访库区为消费扶贫代言
很快,李青在奉节电商界有了名气,她决定选择巫溪市场来拓展业务。最近一个月,巫溪老鹰茶、干香菇、干木耳、干黄花、干萝卜丝、干土豆片、巫溪脆李、猕猴桃、巫姑腊肉等产品企业先后与她签订合作协议。
李青在走访中发现,这些产品好,但销售难、价格低,便决定在巫溪成立一个商贸公司,专门销售扶贫产品。同时,她又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重庆馆,并在渝中区龙湖时代天街设立办公室,拓展扶贫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现在,李青还与云阳三峡白蜜、三峡橙蜜,万州白土高山大米等多个贫困区县厂家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消费扶贫合作。
“客户只为真实的口感和质量买单。有好的品质才能有产品的附加值,才有溢价的空间,才能为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打基础。”方浩称,消费扶贫要坚持绿色理念、优选理念、实惠理念,一定要亲自看、亲口尝,选售那些味道好、有特色,品质过硬的农产品。
据统计,自今年5月以来,李青累计销售农产品达200余万元。9月初,她又组建了新团队,计划遍访三峡库区扶贫产业,她的目标是:成为库区消费扶贫代言人!
文丨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