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庆网讯(记者 胡婷)8日,记者从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发布会之秀山专场获悉,截至2020年9月5日,秀山全县16800户70530名建卡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秀山位于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属于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秀山坚持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因势利导推动脱贫攻坚。
茶业助洪安镇农民增收(秀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茶叶产业(秀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农业产业利益联结100%贫困村,保障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推动支柱产业全面覆盖。依托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降水资源,立足盛产优质粮油、茶叶、油茶、土鸡和中药材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和提升特色扶贫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全县“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贫困家庭户均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
推动产业规模全面扩大。累计建成特色种植业基地96万亩,其中中药材38万亩、茶叶14万亩、油茶23万亩、柑橘21万亩,茶叶、油茶基地面积均居全市第一,年出栏畜禽达1100万头(只)以上。
推动利益联结全面强化。采取“入股+分红+务工”“保底+分红”等多种方式,强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银花、茶叶为例,今年预计银花产值6.2亿元,带动1.7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茶叶产值13亿元,带动1.97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秀山物流园区丁丁网农村电商工作人员在处理订单,通过“互联网+三农”特色发展模式,秀山电商扶贫效果明显(鲁诗勤 摄)
农村电商覆盖100%贫困村,沉睡资源变脱贫财富
抓平台建设解决“怎么卖”。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园功能,建立农村电商乡镇服务中心11个、乡村服务站点200余个,自主研发电商平台“村头”,物流园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选阿里巴巴贫困县农产品电商销售10强县。
抓产品开发解决“卖什么”。建立电商产业扶贫基地2000余个、认证特色农产品基地163个、签订订单农业8.8万亩,投产自热火锅、红薯粉、豆腐乳、红糖饮品等电商产品加工线44条,发展电商企业1760家、网络店铺1.73万个,直接让贫困农户成为电商产品供应商。
抓人才培养解决“谁来卖”。2015年至2020年8月,通过学校培训、基地实训等方式,开展电商培训4.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余人,目前全县电商从业人员达2.1万人。
近6年,秀山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累计达535亿元、102亿元,通过农村电商卖出44.6亿元的农特产品,让80%的贫困户直接成为电商产品“供应商”。
秀山民族村留守贫困妇女互助组“双学双比”苗绣技能比赛(秀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消费扶贫,促进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
注重提升供给能力。认定消费扶贫供货商122个、产品164个,依托中医药、食品加工企业,延长扶贫产业链条,培育各类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320家,开发农特产品820余款。
注重打造展示窗口。在市内外建成扶贫产品销售专柜280个,投用武陵山消费扶贫交易中心,实现市内外44个贫困区县近1000款扶贫农特产品入驻展销。
注重拓展消费方式。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推销、帮扶单位帮助营销、社会力量带动购销等为牵引,“渝货进山东”展示展销、电商直播带货等活动为带动,有效拓展线上线下多种消费扶贫方式,提高贫困群众销售收入。
旅游扶贫,扶贫路修上川河盖贫困村(秀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旅游扶贫带动2.8万贫困群众增收,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效益
依托景区开发带动群众参与。依托川河盖、洪安等拳头景区重点开发,采取搬迁、经营、就业等方式,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以贫困村楠木村为例,依托川河盖大景区开发,实现就近就业500余人,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500元,提高到2019年的8500余元。
依托乡村旅游打造扶贫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基地1483个、乡村旅游接待户520家,梅江镇民族村等15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就近务工、土地入股、租金收入、自主经营等方式,有效拓宽旅游增收渠道。
依托产业提升丰富旅游业态。积极举办龙凤花海、金山银山等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发展非遗主题游、乡村体验游以及生态康养产品,培育秀山竹编、钟灵毛尖、秀山土鸡等旅游商品品牌50余个,丰富特色旅游扶贫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