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去年重庆有83万余名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2月13日上午,北碚区重庆欣乐美义齿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张坤正在加工一批义齿。这份工作,每月能为他带来近5000元的收入。
今年25岁的张坤,来自城口县庙坝镇红岩村一个脱贫家庭。他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后,经当地帮扶干部和学校老师推荐,来到北碚这家公司实习,获得了这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
“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多数情况下,这个人是青壮年劳动力,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帮助他们稳岗就业,是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例如,2022年以来,重庆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将支持范围由职业教育环节延伸到了就业帮扶环节,组织引导脱贫家庭子女入读职业院校,提升技能素质,并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市级相关部门还出台提供交通补助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福利政策。
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效果尤为明显。在去年就业的83万余名脱贫人口中,赴省外、县外务工就业人数超过55万人,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
除了青壮年劳动力外,我市还有近22万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我市开发出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领域公益性岗位为其兜底。去年,全市公益性岗位共安置10万余名脱贫人口,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近务工问题。
与此同时,去年我市开设了685个就业帮扶车间,帮助脱贫人口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我市还培育了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劳务品牌,进一步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脱贫人口县内务工人数共有近28万名。
记者 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