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种好“生态”梨 收入节节高

  • 重庆日报全媒体 2020-07-13 10:28

  余明兰的小康感言:

  以前,很多人都看不起农村,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我们产业发展起来了,我家也兴建了楼房,住的条件不比城里差。但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国家有好政策,我们自己也要踏实地干。

  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喂猪喂鸡、打理梨园,农家乐有客人还得负责打扫房间、做饭弄菜,每一天都很忙,但觉得很充实。这样,一天又一天,我才有了现在的好生活,因为每干一件事,我就觉得离幸福生活就越来越近了。

  余明兰:从半山坡搬迁到平坝子

  办起农家乐 吃上“旅游饭”

  “马上就要采梨了,这段时间得格外小心管理。”6月28日上午,在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的一片梨园中,村民余明兰正忙着为自家的梨树修枝,虽然这对她来说是个熟练活,但她仍然十分的小心,就怕伤到树上还只有鸡蛋大小的翠冠梨。

  余明兰说:”现在的生活好了,这些梨树是我家收入最大的‘功臣’。”

804411a6a934a75cbe0c5285cb5836e9.png

说起自家的“梨”家乐,余明兰很是自豪

  种好“生态”梨,收入节节高

  二圣镇集体村位于巴南天坪山上,过去,当地村民收入大多依靠传统农业,由于效益低下,不少村民都外出务工,很多坡地都长满了杂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集体村开始发动村民种植早熟的翠冠梨,余明兰也是从那时起,从半山坡搬迁到平坝子,和梨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丈夫外出务工,我必须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我当时就觉得,种梨子总能增加点收入,所以,家中的四亩地全都种上了梨树,但没想到,事情却是一波三折。”说起自己种梨的事,余明兰满是感慨。

8ef7836a12958852a1e80ffad6e459e3.png

余明兰在梨园修枝

  起初几年,二圣翠冠梨销售还不错,后来,随着果树的逐渐老化,加上传统的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二圣翠冠梨开始走下坡路。2011年时,翠冠梨每斤只能卖到一元多,由于无钱可赚,集体村大片梨树处于“无管护、无产出、无效益”的“三无”状态。

  为了让梨园重新焕发生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巴南区精准施策,启动了“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

  “这是我们栽种的生态植物篱,可以将梨园保护了起来。”在余明兰的梨园里记者看到,高约80厘米的植物篱,将梨园和公路、农房等进行了隔离,这些植物篱不仅能阻隔水土流失,其果实成熟落地后,还能成为天然肥料。梨园里还配套了灌溉管网、排水沟渠和缓冲沟塘,满足生态拦截和排灌需要。

  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统一使用专用配方肥,用以减少化肥用量,加上病虫害绿色防控采用的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二圣翠冠梨真正变成了“生态梨”,价格开始快速提升。

1ae0a99ca0c5a92ca2fe9c558bb4f3cf.png

余明兰抓住空闲时间喂土鸡

  “我们的梨子品质好,绿色环保,现在已经卖到了每斤6至8元。”余明兰高兴地说,现在买她梨子的都是“回头客”,每到梨子成熟的季节,客人都会通过微信进行订购,“梨园平均每亩可产生态梨2000斤左右,现在已经卖出了一半,仅梨子一项,今年就能收入近5万元。”

  办起“梨”家乐,土房变成“小洋楼”

  集体村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自然条件优越,翠冠梨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有了这么好的产业基础,二圣镇开始在农旅融合上下功夫,吸引游客到集体村赏花品果。

9dcadf92c7ac8678f3ef8012c8aa5ad0.png

余明兰家的“梨”家乐

  “大家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确实是这个道理。”余明兰告诉记者,她在电视、手机上都看到,一些地方办节会、办农家乐,村民的收入蹭蹭往上涨,她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吃上“旅游饭”。

  村里办起梨花节、采果节后,余明兰二话没说,率先响应村里的号召,依托周边成片的梨园,办起了“梨”家乐。

  为了吃好这个“旅游饭”,余明兰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针对游客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余明兰不仅自己喂了两头粮食猪,还和周边的农户“打好了商量”,帮着代养粮食猪,由她进行收购,同时,她还用农家肥种了几分蔬菜地,让游客在她这里不仅品尝到生态梨,还能吃上地道的农家饭菜。

  “我这步是真的走对了。”余明兰说,起初,她家就是一个土房,遇到雨天就漏雨,后来种梨子赚了点钱,他们家就修了一楼一底的砖房。

  现今,在节会的带动下,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梨”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火,从一年两三万到现在的一年十万,翻了几番。前几年,她就对房屋进行了改造,不仅加盖了一层楼,屋内的装饰也焕然一新,成为了城里人都羡慕的三层“小洋楼”,当地政府还整治庭院环境,在周边修建了花台,让整个院子“美不胜收”。

  “现在,卖梨、‘梨’家乐和丈夫的收入加起来,一年有20万,住的也是‘小洋楼’,说句玩笑话,要是以前知道会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我睡着了都要笑醒。”余明兰笑着说道。

3e4e192fe129c177f20b4b453ec45093.png

余明兰打扫“梨”家乐房间

  敲锣又打鼓,“唱”出幸福新生活

  来集体村的游客多了,尤其是梨花节、采果节等节会期间,文艺演出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集体村村干部和村民们就商量着:花钱请人不如自己干,既能节约一定的成本,增加不同种类的节目内容,又能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就这样,以当地村民喜爱的传统腰鼓为基础,集体村腰鼓队成立了。

  “成立腰鼓队是件好事,让大家空闲时也有了‘事’干,生活更加充实。”说起腰鼓,作为腰鼓队成员的余明兰立马来了兴致,将家中的大鼓拿出来进行演示。她说,以前,村民们业余生活比较匮乏,虽然不时可以免费看一场“露天电影”,但多数时候,大家要么自己在家看电视看手机,要么就几个人在院子里聊聊天。

  腰鼓队成立后,余明兰和一些村民都自发的加入到队伍中,使村民们又多了一项集体娱乐活动。特别是腰鼓队经常在各个院落进行排练,响声震天,往往会吸引很多村民来观看,由于大家都是熟人,看着练习都会说说笑笑,整个场面很是融洽。

  如今,集体村腰鼓队已经成为当地各类节会不可或缺的特色表演项目。今年一月20日,腰鼓队还代表集体村参加了二圣镇“春晚”,用一曲《大中国》歌颂了祖国母亲,获得了全场最为热烈的掌声。

  “党的政策好,在政府帮助下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不仅要展示出我们的精气神,还要‘唱’给大家听,一起努力奔小康。”余明兰感激地说。

  相关新闻>>

  推动乡村振兴 巴南着力打好“三张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巴南区就依托丰富的温泉、山水、森林、文化资源,立足打造全国知名温泉旅游度假区和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着力发挥巴南“三农”优势,打好“三张牌”,加快推进巴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是打好产业发展牌。按照着力抓好二圣镇集体村首批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以抓好试点示范为突破口,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一园一环一线多点”产业布局,以发展特色粮油、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等四大特色产业为载体,着力打造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形成“一片一产业”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达到313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5个。

  其次是打好融合发展牌。通过构建现代农业“3+4产业体系”,粮食产量达到了30多万吨,茶叶产量达到了3800多吨,蔬菜产量达到了60多万吨,水果产量达到了6万多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了2万吨,建成了标准化茶叶、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水产等五大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强化惠农信息服务能力,建成203个信息进村入户站点,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总额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

  第三是打好综合整治牌。按照“以点带面、抓点示范出成效”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五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四改”(改厕、改厨、改圈、改房)、“三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便民设施、文体设施),狠抓示范点建设对70多个院落实施了102个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2019年建成10个绿色示范村、完成村庄公共场所绿化135亩,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巴南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小康夯实基础。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要在“变”字上做好文章

  集体村,由过去的传统村落,摇身一变成为农旅融合的都市休闲旅游观光地,村民们因此受益,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抓手,就是做好了“变”字的文章。

  在产业选择上,瞄准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由过去的传统种植,转变为生态梨特色种植;在融合发展上,整治院落,变农房为客房;在销售方式上,以节会为引领,让游客现场采果,将农产品变为了商品。可以说,在乡村产业振兴上,集体村真正走出了一条路子。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领舵者”要用与时俱进的目光时刻观察,不断调整前进方向,始终做好“变”字的文章。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不断的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并付诸了行动。村里已引入鸿谊食品,瞄准旅游食品市场,即将上线梨膏生产线,让村民“卖梨”又多了一个选择;集体村已开始与颇具实力的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沟通,拟对集体村闲置农房进行租赁,打造升级版的“梨”民宿,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集体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的画卷正从“变”中映入人们的眼帘!

 

  文丨张国勇 王翔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