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当阳乡里河村村民杨建国,一个29岁的年轻小伙,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如今任里河村团支部书记。杨建国一家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居住,从此踏上了幸福新生活。
“搬”出去——树挪死,人挪活
杨建国的老家,北靠湖北神农架原始林区,背倚五里坡国家林场,房前屋后都是50度以上的山地,山下是全国有名的当阳大峡谷。平时除了种点玉米、马铃薯,就靠采挖一点野生中药材作为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用杨建国的话说,老家虽然风景优美,但却是标标准准的“穷山恶水”。
回到家乡的杨建国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太白贝母培育种苗大棚
面对世代无法改变的贫困面貌,读了几天私塾的老父亲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让孩子走出大山,是整个家翻身的唯一希望。2009年杨建国高中毕业,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含泪将他们唯一的住房申请复垦,凑齐了杨建国的学费。就这样杨建国随父母借住在他大哥家。大哥本身就是残疾,又有2个小孩,生活条件本来就差。好在大嫂是一个特别贤惠持家的农村妇女,一家7口人虽蜗居在80平方的老屋内,倒也其乐融融。19岁的杨建国与他16岁的侄子住在一个不足5平方的房间里,阴暗潮湿且空间狭小,却是两个少年安身之处,特别是夏天,两叔侄睡在1米宽的床上又热又挤。
得“搬”出去。老父亲下定决心,树挪死、人挪活,搬出去才能过上新生活。“好在生在了好年代”,每每回想能够搬出原来的穷窝窝,老人家总是反复感叹。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杨建国一家从原来的大山深处搬迁到了乡镇集中统一规划建设的“忍子坪”集中安置点。
“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觉没花什么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新家”,谈到搬迁的事,总是让杨建国一家喜出望外,现在每人都有1间小卧室,电灯电视网线一应俱全。老父亲总是喜欢调侃这样一件事,“现在这洁白墙面太光溜了,不像以前老屋黑漆漆的土墙,这个墙白的连蚊子都藏不住。”不光是屋里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卫生室、文化图书室、电商销售网点、便民服务中心,都建得标标准准。
“搬”回来——穷山恶水,故土难离
杨建国作为从大山深处飞出的金凤凰,在深圳发展一路顺风顺水,能够吃苦、舍得付出、踏实肯干是周边领导和同事给他最多的评价。本来打算在深圳安家置业的杨建国,却被村支部书记的几通电话给“打扰”了。村支书告诉他,虽然他们家已经过上了很幸福的生活,但家乡仍然因为总体的区位条件差、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村支书希望他回村担任本土人才,带领导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
杨建国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
一开始,杨建国是抗拒的,好不容易脱了“农皮”,实现了村里人多少年都想走出去的梦想,而且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真正成为了一个“城里人”。现在又要放弃一切回到原点吗?
在和家人反复交流意见后,他毅然决定,虽然家乡是穷山恶水,但故土难离,他有责任、有义务回到他熟悉的家乡,带领贫困群众一起脱贫奔小康。于是,在2017年天寒地冻的季节,杨建国携家带口、大包小包,从繁华的一线城市,再次“搬”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搬”进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到家乡的杨建国,开始考察规划产业发展。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因为里河村背靠大山,自然条件极佳,当地群众历来就有种植太白贝母的经验。杨建国筹集发展资金20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吃在基地、睡在基地、干在基地,由于第一次种植太白贝母经验不足、设施设备投入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第一年收入微薄。
收入增加了,日子变好了,老百姓乐得合不拢嘴
要想致富,必须科学指路。杨建国决定,要从知名的专家、成功的基地、成熟的模式那里把技术、经验、资源“搬”到里河村。杨建国跑市级专业院校、跑其它县成功的基地,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学种植太白贝母新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种子,太白贝母培育种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当年基地培育太白贝母种子10万余株,较上年增加3万株,增幅30%,年产值突破50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上实践,他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并取得新型职业农民称号,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太白贝母种植大户。
杨建国富了,但他不忘乡亲父老,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下,里河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转变,积极进行科学种田,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近几年,杨建国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太白贝母培育种苗大棚6000平方米,太白贝母种植培育基地80亩,年产植达到450余万元,带动当地及周边87户增收,户均增收1.5万元。
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杨建国一家从原来的大山深处搬迁到了乡镇集中统一规划建设的“忍子坪”集中安置点。
“搬”来“搬去”的杨建国,如今家里各类大型农机具齐全,去年又新购置了一台私家轿车,生活越过越红火,可他说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的理想是让全村家家都有小轿车,每户都过上富庶幸福的生活。
文 | 杨玺
图 | 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