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重庆正式印发《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这之前的2018年,一场与“无废城市”息息相关的“零废弃”生活实验,在一个叫“零活实验山城小组”的微信群中悄然展开。有趣的生活尝试背后,是人们对“无废城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月14日,“零活实验山城小组”微信群举办了一场云观影活动,观看的影片叫《真实的成本》,讲述了快消品牌服装从生产到最终被遗弃的过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影片有些压抑,播放结束后微信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经典款衣服如何百搭?”“如何选择舒适环保面料?”“旧衣物怎么再利用?”……群主冯夏抛出了几个话题。
“绿色生活并不是禁欲式的生活,有趣、环保、高品质,才是我们‘零活实验’探索的生活理念。”冯夏说。
废旧物简单改造后成了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家庭“零活实验”
见到冯夏时,她正在一家“菜鸟生鲜”买菜。不用塑料袋,不打价格标签,不使用收银条,店主和冯夏已经很熟悉了,熟练地把蔬果装进了冯夏的布袋里。
布袋有些泛黄,看得出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冯夏告诉我们,这个布袋是她“零活实验”的开端。
所谓“零活实验”,可以简单理解为“零垃圾生活实验”,它是家庭生活“零废弃”的探索,让人们在时尚、 轻松的生活方式中,尝试减少垃圾产生,践行环保生活理念,把绿色生活变得更有趣。
2018年开始“零活实验”尝试后,作为“零活实验” 重庆小组的召集者,冯夏的微信群里已经有两百多个成员了。
冯夏告诉我们,去年微信群有一次热闹的讨论,话题是关于重庆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从宏观上看, 这个方案是城市管理的理念,但落脚到每一个家庭,我们所进行的‘无废弃’生活尝试,与‘无废城市’从源头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要求不谋而合。”冯夏说。比如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冯夏家里有一堆群友收集的废弃牙膏皮,这些牙膏皮都会被寄到一家公司再利用,“类似的精准回收再利用,还有纺织品、玻璃制品、旧家电等固体废物。”
在这些环保达人看来,随着重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推进,他们提倡的生活方式,会有更多人来参与和实践。
“零活”实验既满足了冯夏做手工的爱好,又能减少废弃物产生
冯夏正在改造“垃圾”
家庭垃圾账单
冯夏有一本“垃圾账单”,账单显示,2018年刚开始“零活实验”时,她平均每天丢一桶垃圾。后来频率逐步降低,大约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冯夏一个月最多扔两桶垃圾。
冯夏让我们看她家里的垃圾桶,那是个市面上常见的小号垃圾桶,桶内套着一只废弃的面包包装袋。小半桶的垃圾里,多是小纸屑,其中有一张标签,标签显示的打印时间还是10天前。
垃圾量的显著减少,很大原因在于厨余垃圾的“消失”。为厨余垃圾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是“零活实验” 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进行的尝试。
许多小区高层住户,采用了空间占用少的厌氧堆肥处理厨余垃圾。为消耗这些肥料,很多人有了种花养草的习惯,冯夏家的阳台,也是郁郁葱葱的一片花草。肥料多的时候,冯夏还会把它们送给小区园艺工人。
垃圾消失的同时,冯夏说她的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健康,“我至少有半年没买零食了。”
冯夏的穿戴,也随着“零废弃”生活而改变。她的衣柜不大,里面的衣服也不多,基本都是素色基本款,看上去质感不错。
在云观影活动后,微信群里有一条发言引起大家的共鸣,“过去我总觉得衣柜少一件衣服,但随着生活理念的改变,现在反而更愿意购买一些质量好,设计简洁的基本款衣服,虽然单价上会贵一些,但衣服使用时间长,舒适度也更好,每年的购买量也会相应减少。”
在冯夏家中,我们还看到许多质量好、更耐用的生活物品,比如漱口杯。冯夏说,“日常生活中的‘零废弃’,不是不消费,而是更理性地消费,比如购买高品质的物品,让它们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垃圾。”
冯夏家中用废弃家具改造成的书架
从“节约”到“循环”
在冯夏看来,“无废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升级。
“过去,我们提倡家庭用水循环利用,少用塑料袋,这些理念与节约有关。‘无废城市’对固体废物的合理循环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落脚到个人生活,这种循环理念的升级,意味着参与者有更多的分享意识以及各展所长变废为宝的动手能力。”
冯夏家里有很多改造利用的物件,比如各种功能的收纳盒。她拆解开一个收纳盒,我们才发现这是由几个废弃的手机包装盒组装的。冯夏还是个皮具制作爱好者, 她用皮具边角料做了简易书架的隔档,还给塑料酒精瓶加装了好看的皮革包装和简易的提手,最近做的4个酒精瓶都被群友预定了。
群策群力,将废弃物利用起来,是群友间的一项活动。“尽管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式有限,但在‘零废弃’ 生活中发现旧物的利用价值,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冯夏说。
生活中,群友之间还会分享一些有趣的生活实验。比如用白醋和小苏打制作卫生间清洗剂,用无患子和皂角自制洗衣剂,用椰子油和小苏打自制牙膏,用手工蜂蜡布代替保鲜膜……
这些尝试让冯夏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也成为冯夏将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下去的动力,“我们离做到‘零’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种生活方式很有意义。”
文|今日重庆记者 高维微
图|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