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不仅是食品的“身份证”,更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功能,是消费者了解食品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标签标识不规范、不准确,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璧山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建立“三项机制”,开展食品标签标识预审,帮助企业规范食品标签,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事前培训指导机制,强化政策宣贯
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成立璧山区优化标签标识服务小组,建立由行业专家、市场监管人员、企业食品安全总监等组成的标签标识人才库,印发《璧山区优化食品标签标识工作方案》,以“准入服务”“标准引领”“安全护航”为抓手,以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专业为企业免费审理产品外包装标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产品上市后因标签标识不规范引起的各种问题。
组织一次专业培训。邀请西南大学博士刘士健为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大型超市和小作坊138名负责人辅导授课,从食品生产日期、名称类别、配料表、营养成分、特殊标识等方面,通过真实案例,详细讲述如何规范食品标签标识。
编制一份合规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结合投诉热点和监管重点,组织编制《食品标签标识合规指南》,系统梳理标签内容的标注要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生产日期、贮存条件、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表等9方面关键要素正确标注方法,帮助企业解决条款掌握不透、理解不深等问题。
建立事中服务监管机制,提升标签质量
坚持准入帮扶。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经营主体“入市”效率,在食品生产企业准入时,及时告知企业辖区设有优化食品标签标识工作小组,免费为企业提供食品标签标识、商品条码、产品商标、品牌认证咨询。印制《关于优化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服务小组告知书》1500余份,在企业新办时第一时间下发,通过“六问六答”讲清标签常识。同时,从标签类投诉数据库,提取本行业近年来的常见“问题标签”15个,帮助企业及时规避问题,引导新办企业规范标签标识。
坚持自查审核。建立“自查+审核”的标签标识管理机制,梳理投诉举报频次高,易被忽略、混淆的相关规定和食品标签标注“禁区”等内容,提供给辖区食品生产企业,要求其对标签标识全面开展自查。同时,预审工作组对企业标签标识开展预审服务,针对不同领域的标签标识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业务科室,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整改问题,全方位助力企业规范标签标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今年以来,累计下发整改告知书11份,组织相关人员上门服务5次,帮助7家企业免费审核产品标签标识。
坚持“以案促改”。对超前标注或篡改生产日期、未标注或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示具有保健、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等严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通过警示、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整改到位,形成有效震慑。对标签标识内容存在错别字,食品添加剂、净含量和规格标示不规范等轻微违法行为,探索给予执法“观察期”,并对违法企业进行针对性指导,依法从轻或者不予处罚,最大程度减少行政执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
建立事后问题整改机制,助力长效发展
强化台账动态管理。对全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清单式监管,建立食品标签标识类投诉举报台账,对近2年涉及食品标签标识类投诉举报的47个问题进行梳理,逐一分析问题点,详细研究对应措施,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给企业,第三季度璧山区食品生产企业标签标识投诉同比减少17%。
强化问题销号整改。围绕举报问题和类型,组织企业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2次。建立督查工作组,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切实推动各类问题真改实改、高质量销号,将“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
强化风险分析研判。由区食药安办牵头,结合每季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情况,组织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和部分企业代表召开标签标识研判会,通报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分析监督检查和投诉举报中发现的标签标识共性与突出问题,制定防控措施,有效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累计召开研判会4次,分析研判问题6个,制定措施8个。
食品“小标签”,连接百姓“大民生”,关乎企业“大发展”。璧山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从源头规范产品标签标识,有效助力企业良性发展,为辖区经济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文丨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