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武隆:山水诗意共远方——写在武隆旅游三十年之际

  • 今日重庆杂志 2024-06-28 10:49

  新丰谷里曾为瑞,分得黔南一派川。

  在地理的版图上,武隆区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峡谷地带。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芙蓉洞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生三桥。

仙女山最美公路

  在文化的版图上,武隆是一个充满人文传奇和富有山水文化独特魅力的地方。这里大娄、武陵浩浩苍苍,迤逦绵延,乌江、芙蓉江碧波荡漾,龙走蛇行,是乌江号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在旅游开发的版图上,武隆旅游从1993年5月江口镇6位村民的一次洞穴探险之旅,向世人揭开了芙蓉洞的神秘面纱。到1994年5月,这个沉寂了数万年后的溶洞被命名为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芙蓉洞景区随即走进游客的视野。

  从此,也拉开了武隆旅游兴县的历史帷幕。

仙女山露营音乐节

  青山为伴风景这边独好

  1994-2024,时间的刻度,标记了武隆旅游30年的快速发展。30年,武隆从穷乡僻壤到人间仙境,从默默无闻到蜚声中外。芙蓉洞的开发不仅拉开了武隆旅游的序幕并具有划时代意义,创造了“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旅游奇迹,也推动了武隆旅游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完成从“接待事业型”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

  199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仙女山林场年轻的场长带着几个同样年轻的护林员,在护林站的草地上搭建了三个极不起眼的小木屋,借助护林站极其简陋的生活设施,开始接待登山而来的赏景人。这座乌江画廊中的仙女山,海拔2000多米,天高云淡,森林郁郁葱葱,高山草甸如诗如画。

“仙女山杯”第14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在诗与远方的诱惑下,探险者来了,摄影者来了,避暑者来了,旅游者来了,度假者来了,仙女山一路高歌,旅游知名度直线攀升,继1994年1月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后,1999年4月,经过5年多的精心建设,仙女山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稳稳占据了重庆的避暑度假第一品牌的位置,“山城夏宫——仙女山”更是连续十多年被重庆人选为“最喜爱的景区”和“避暑度假圣地”。

  芙蓉洞、仙女山的旗开得胜,再次激发了武隆人奋勇争先的创业热情。1999年12月,由重庆市组织的旅游资源考察组在对武隆进行考察时,在白果乡和核桃乡交界处发现一个大型自然天生桥群——天生三桥(原名“龙桥三洞”),考察组评价其“具有极高的科研、景观价值”。

  为丰富全县旅游产品,武隆决定开发天生三桥,景区于2000年4月对外开放,同年,天生三桥的姊妹景区——龙水峡地缝正式开始旅游开发并于2002年4月对外营业。武隆景区开发初具规模,五大景区囊括山、水、洞、桥、缝等形态,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仙女山露营活动

  凤凰涅槃绘就壮美画卷

  2007年6月27日,“武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跃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中国第六处、重庆市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县境内,一片欢腾。申遗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武隆人发展旅游的信心。

  申遗成功后,作为组团的天生三桥、芙蓉洞、后坪冲蚀型天坑3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成为了武隆旅游的“头牌”。同时,武隆还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区”“中国户外运动基地”“AA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

仙女山集体婚礼活动

  1994年至2007年间,武隆旅游宣传立足重庆,辐射四川、湖南等周边市场,10多年来从默默无名到重庆著名。初期的武隆旅游宣传营销主要是依托重庆市场,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拜访旅行社等形式,积极邀请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到武隆拍摄宣传片,邀请报刊记者开展专题采风,邀请大型旅行社来武踩线等,提高知名度。同时,武隆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国内节会活动,在会展上推介武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富有当地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以节庆活动为平台,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003年起武隆开始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该项赛事是将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典型,开创了“小县办大赛”的先河。除此之外,还有始于2010年的仙女山冰雪节,2004年开始举办的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等节庆活动,2009年开始举办的仙女山露营音乐季,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武赏冰雪、迎春色、消酷暑、戏绿水。

  凤凰涅槃,武隆坚定而实干。从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到世界自然遗产,武隆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家旅游扶贫的典范,中国县域旅游的第一品牌。自此,武隆旅游品牌名声大振。2007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64.26万人次,是1994年的13.69倍,实现了“山里的武隆”到“重庆的武隆”的华丽转变。

芙蓉江龙舟赛

  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

  2008年,武隆旅游再接再厉,开启了以“做大游客总量、做强旅游经济”为主要任务的武隆旅游“二次创业”,推动武隆旅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2021年,武隆累计接待游客4074.54万人次,是2007年的24.8倍,实现了“重庆的武隆”到“中国的武隆”的华丽嬗变。

  2022年2月,为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武隆区委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围绕“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全面掀起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三次创业”。数据显示,2023年,武隆通过节会赛事活动引进项目27个、总投资达355.8亿元。全区接待持票游客545.7万人,其中境外游客9.1万人,实现景区收入5.2亿元。这些创历史新高的数据,显示出武隆正在驶入旅游国际化快车道。

  如今,武隆旅游步入“而立之年”。30年来,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武隆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发展壮大,先后摘取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金字招牌,获得了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一大批品牌荣誉,武隆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业的“排头兵”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仙女山冰雪节

  在旅游业的强势带动下,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一主两辅多元”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铁公水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0万余群众吃上“旅游饭”。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5.5亿元增长到2023年273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达到7.89万元,居渝东南各区县第一;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0.32%增加到7.8%;接待游客由12万人次增长到4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天生三桥、仙女山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迈入“200万俱乐部”,接待境外游客9万余人,均创历史新高。

  30年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数字展示着武隆旅游发展的速度,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荣誉标记着武隆人民奋力攀升的高度,武隆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到“旅游大区”的精彩蝶变。

芙蓉洞研学活动

  迈进“幽远时空·化境武隆”

  山与水的交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既是岁月的礼赞,更是未来的召唤。30年来,步履不止。从规模宏大的天生三桥到被誉为“落入凡间的伊甸园”的仙女山,从“最美的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到“可探听地球心跳”的龙水峡地缝,从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风光芙蓉江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荆竹村……全景打造的武隆旅游总给人无尽的遐想,热切的向往。

  30年来,武隆旅游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学、运动、康养、婚恋、艺术、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成功入选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并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优秀评价。以观光游见长的武隆正向深度游、休闲游转型升级,不仅收获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众多金字招牌,还实现了旅游国际化品牌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如今的武隆,坚持“两山”转化、模式创新、文旅融合,实现了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基础配套向新阶段迈进,富民产业向广覆盖迈进,品牌形象向国际化迈进,生态质量向高水平迈进的“五个迈进”,进一步释放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倍增效应,成为重庆具有东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片。

  新征程,阔步前行。2024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隆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主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强力实施2024“效率质量提升年”,建成投用喀斯特文化休闲中心,下线首架“武隆造”COLT固定翼飞机,全线开工小火车风景线项目,力争发行全国首批首单景区基础设施公募REITs,加快创建全国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旅游带动共同富裕的武隆样本、惠民有感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擦亮“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品牌形象,吸引八方游客到美丽武隆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文 | 夏小萍

  图 | 武隆景区提供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