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重庆、四川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聚焦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川渝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商合作大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这不仅是两地领导定期的战略对话,更是一次为川渝两地明年发展指明方向的重要会议。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四年八次会议,不断强化了川渝两地的共识与合作,美好蓝图日渐成为“施工图”,并向“实景图”迈进。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果如何?态势怎样?未来该往何处去?笔者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12月28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召开(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向高而攀。
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直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本次联席会上有进一步表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使命任务更加重大,亟需拓展视野格局,更好催生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拓展新局面。”
四年时间,“经济圈”建设可谓成效显著。特别是今年,尽管川渝两地经济承压前行,但稳定向好,可以说“亮点纷呈”。
在前一天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重庆给出了双城经济圈的数据:
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比重6.5%;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1.6万亿元。
数据亮眼,是两地主动“向高而攀”的自我要求。
首先,是制定高目标。放眼长远,成渝双城经济圈前景远大:到2035年,这里将“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年,双方要“跑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速度,积累支撑区域发展、整体跃升加速度,以成渝地区一域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目标很明确,下一步要怎么走也想得很清楚。
其次,是锤炼高质量。相较于其他几个国家级城市群,成渝地区有个特点,就是设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2次党政联席会议。两地一把手牵头、一把手参会、一把手抓落实,主打的就是一个高质量。
双方都把成渝“双圈”当成头等大事:重庆明确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牵引,融入推进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四年来的八次会议,每一次都在前一次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从建设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链,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打造便捷生活行动到推动“川渝通办”等,巨细靡遗、不一而足。
兄弟携手,相向而行,向高而攀。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承诺。
2023年10月,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罗斌 摄/视觉重庆)
向实而进。
联席会上,双方要加强全方位合作、全领域协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形成生动实践。这再次凸显了川渝大地的务实精神。
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际需求和长远目标的基础上。这一战略不仅着眼经济增长,更注重于以一域服务国家。在这个方向上,两地政府展现了极强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每一步的发展坚实可行。
今年以来,川渝两省市持续深化战略认识、强化战略协同,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比如,围绕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4个共同培育的万亿级优势产业。今年以来川渝共同遴选第二批合计15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等建成投用。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
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千眼天珠”正式建成;准环对称仿星器、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两省市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新增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2个。
此外,双方在携手深化对外开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开始,中欧班列(成渝)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前三季度,实现开行4248列。同期,成渝两地国际及地区航线总数达103条。
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扎实推进的一项项工作。而这,也正是向实而进的最好证明。
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完善协同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各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
必须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肯定会面临诸多挑战,但这阻挡不了两地相向而行的步伐,反而会成为锤炼本领、求新求变的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之一——重庆江津珞璜港(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向新而行。
联席会这次主要是聚焦共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川渝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下的新一轮城市竞赛浪潮中,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核心抓手,各地都在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以形成全国投资与项目落地的竞争关键。
川渝年底聚首谋划向“新”而行,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新型工业化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工业化,更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业化。
2023年6月,重庆四川先后召开两场重要会议,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全过程,高位推进川渝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
表现如何,数据说话。
首先,电子信息方面,两地积极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向世界级集群培育提升,不仅有快马加鞭的重大项目建设,更积极推广应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有数据统计,两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突破1.6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立仪式举行,川渝两地选手进行技能竞赛(崔力 摄/视觉重庆)
汽车产业方面,两地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目前,已汇聚川渝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5709家,促成配套金额超400亿元;汽车年产量现已超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40万辆,建成动力电池产能超200吉瓦时,产业整体规模达7500亿元。
此外,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中心方面,“川渝制造”展现出“硬核实力”。两地初步搭建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联合打造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制造高地。
新型工业化势不可挡,谁抢得了先机,谁就抢占了发展的主动权。川渝携手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让先进制造的脊梁更加坚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
正如双方在联席会上的表态,川渝两地将牢记殷殷嘱托,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不仅是中央政策的客观要求,更是川渝亿万人民的主观自觉;不仅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庄严责任。第四极的明天,值得期待。
文︱桃花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