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激发城市活力
策划 | 彭德术 张军兴 杨光毅 陈文越
刚刚过去的8月,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办。2022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集中展示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成果。
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作为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重庆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摄影/张锦辉)
数字潮涌 激发重庆新活力
今日重庆首席记者 刘晓娜
集中签约重点项目70个、共投资2121.1亿元,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8月底,随着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落幕,又一批大数据智能化项目在重庆落地。
连续5年举办的智博会,已然成为观察重庆数字经济新动向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壮大,高端创新资源加快聚集,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截至2021年底,重庆数字经济企业达1.85万家,重点平台企业增至351家,数字产业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27.2%。
两江奔腾,潮涌的数字经济正在激发出重庆新活力。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摄影/罗斌)
硬件夯实 软件强化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正式复函,同意在成渝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重庆之所以能够跻身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数据中心建设基础扎实。目前,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已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的支撑能力,已基本形成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为核心,多点布局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同时,重庆还是国家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之一,目前西部唯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上线运行。重庆作为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城市,目前已经建成超7万个5G基站。
在夯实硬件基础的同时,重庆的软件支撑能力也在不断强化。
软件产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呈现出开源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市软件产业平稳快速发展,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近20%,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深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壮大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今年我市出台《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软件业务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行业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重庆金桥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赶制订单产品(摄影/龙帆)
为实现这个目标,重庆将开展统筹谋划产业布局、拓展场所承载空间、强化场景应用牵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优化软件产业生态等六项重点任务。市级财政将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中心城区政府部门、企业和服务平台机构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用于盘活存量楼宇,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8月23日,重庆举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专场线上签约活动,市政府分别与14家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签约14个项目,合同投资金额330亿元。这批合作项目将丰富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态,进一步“强链延链”,提升软件对制造业的供给能力。比如,此次签约的斑马智行项目,将在重庆建设以汽车操作系统为特色的产业新生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汽车操作系统生态示范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关键基础设施等。
智造重镇 蹄疾步稳
作为传统制造业重镇,重庆正在发生深刻的智能化变革,“智造重镇”蹄疾步稳。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金桥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形成了16条精益生产线和7个机加工区的精益布局,实现从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工厂升级。仅用一年时间,生产效率提升33%,不良率下降44.74%,运营成本下降17.24%……
位于重庆璧山高新区的蓝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转型升级,生产效率提高了15%以上,经营成本降低了20%以上。
这是重庆智能制造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重庆纵深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实施48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734个数字化车间和127个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生产效率提升58.9%;推动建设584个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项目……
工作人员在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中国电信两江腾龙数据中心(二期)调试设备(摄影/张锦辉)
大数据智能化促进生产效能大幅提升。在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01工厂,装配了12个自动化单元,配备了近200台全自动专机、机器人、桁架机器手、视觉识别系统等智能设备,通过运用激光检测、扭矩检测、伺服压装等前沿工艺,使生产过程实现了工艺单元化、通讯标准化、制造协同化、生产数据价值挖掘。得益于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产品合格率提高了0.3%,作业自动化率提高10倍,人均产出效率提升2.2倍,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高10倍。
在传统制造业中,即便是把产品合格率提高0.1%也绝非易事。但智能制造却让重庆制造业“脱胎换骨”,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智慧城市 耳聪目明
2022智博会上,围绕人、城、境、业四个元素,重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浓缩在8个领域90余个应用场景,让人从中一窥重庆智慧生活的千姿百态。
近年来,重庆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随着“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城市“脑容量”快速扩容,管理效率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深深印刻在重庆城市治理的细节之中。
在江北区,街道网格员若发现井盖破损,可立即通过智慧城管移动终端拍照、录取相关信息,上传至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随后,该中心通过智慧城管综合监督平台,迅速联系并交办至相关责任单位,督促其到现场查勘修复。针对城市管理的不同业务功能,江北区建立了21个智能系统,综合监督管理、环卫智能管理、城管执法工作等城市日常管护均实现了智能化。
位于九龙坡区的智能立体停车楼(摄影/龙帆)
智能系统织就了一张“数据大网”,让城市变得“耳聪目明”。截至目前,全市共享公共安全视频15万余点位,中心城区市政跨江大桥桥梁结构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达15座,完成路内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2万个,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照明智能化控制程度达到100%。
以“城市大脑”为统领,以统一的数字底座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智慧消防、村社法律服务、智慧停车、明厨亮灶、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为重点,我市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8 大基础能力+6大支撑体系+10个以上融跨平台及100个以上典型应用”的“三融五跨”建设体系。
如今,重庆“智慧名城”建设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得“2019年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区实践”“2020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荣誉,并先后入选“全国十大新型智慧城市典型示范案例”“全国十大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区实践”等榜单。
按照规划,重庆城市大脑将在2025年全面建成,数据叠加、建模、分析等数据治理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数字化应用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跨部门协同,实现“一网统管、一网治理”。
产业升级 势不可挡
如果说传统制造业的产线改造和效率提升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着力点,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就可以说是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方向。
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今年新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主要用于搬运、焊接等工序,生产线上的一系列操作又稳又准,让人眼花缭乱。目前,该企业已经完成负载150公斤至210公斤的国产重载机器人研制,可在机器加工、建筑搬运等领域广泛应用,填补了国产机器人在重载领域的技术空白。
“坚持创新驱动自主研发,是‘重庆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亮点。”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我市多家机器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攻克了300多项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出焊接、喷涂、装配等多个系列共100多种规格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包括重庆华数生产的六轴工业机器人、鲁班机器人生产的医用红外检测机器人、七腾机器人生产的液压四足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在国内销售市场一直名列前茅。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集研发、整机制造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北碚、永川等地集聚机器人企业和研发机构30多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已基本成型。去年,全市共生产智能工业机器人3288套,同比增长10.3%,产值规模达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共生、互生、再生、富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重庆坚持智造转型和产业提质“齐头并进”,累计集聚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700余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可在机器加工、建筑搬运等领域广泛应用(摄影/张锦辉)
“数字引擎” 赋能乡村
在重庆,智慧的触角正在延伸到各个角落,广阔的乡村也结出“智慧之果”。
重庆近年来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清水秀美丽乡村,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给乡村装上“数字大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数智”动力。
在渝北区,无人果园项目实现节水6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10千克以上,过程管理费用降低50%以上,亩均增收8000元,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地数字农业发展新路子,成为都市近郊区发展数字乡村的范例。
巴南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作用,利用网络数字电视聚合智慧农业、村务公开等功能,着力破解乡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难题,探寻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潜力。
荣昌区万灵镇玉鼎村的一片苗圃内,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正在给苗木浇水(摄影/张成杰)
荣昌区突出数字转型,着力打造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实现生猪养殖、贩运、屠宰“一网式”实时监管,成功开创了中国生猪活体网市,为建立便捷高效、公开透明、质量可溯的超大规模禽畜活体市场提供了样板。
一大批数字乡村项目的实施,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乡村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