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菲(右蹲者)在用医疗垃圾袋给同事做鞋套。
何继菲采取的部分防护措施
■队员下班回到驻地,通道里先洗喷洒式“消毒澡”,在门外将口罩、头套丢进专用垃圾桶,然后走专门的进口通道,再洗手消毒、换上新口罩,才允许乘电梯。
■拖鞋也不能穿到餐厅,分桌就餐,中途取餐必须戴上口罩,快速吃完。
■每天仔细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所有医护人员进病房时穿戴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都会登记方便追踪查询。
■前期缺专门的鞋套,就买来雨靴,大家套上医用垃圾袋,再穿上雨靴,多层防护。
■护目镜容易起雾,看不清怎么办?何继菲尝试了很多种材料涂抹在镜片上防止起雾。后来她发现,洗手液有效。
2月24日上午10点,湖北武汉市洪山区一家酒店门口,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几位队员刚下班回到驻地。
红色帐篷搭起的通道里,两旁是排列整齐的喷洒消毒壶。队员们鱼贯通过,洗了个“消毒澡”。
这是队员们进入酒店清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操作流程”看起来繁琐,但对保护队员们的安全万分重要。而指导并亲手做这些事的人,就是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院感医生何继菲,因为她周密细致的保护方式,被队员们赞誉为医疗队的“守护女神”。
进入驻地有一套严格的流程
进入第三批医疗队所住的酒店,除了要先洗“消毒澡”,还要在门口将外面所用的口罩、头套丢进专用垃圾桶;走专门的进口通道,先洗手消毒,换上新口罩,才允许乘电梯——这是24日记者采访何继菲时的一套流程。
30多岁的何继菲看上去纤细娇小。初次见她,给记者的直观印象是严格、细致。见面刚好是午餐时间,在餐厅与她分桌就餐,记者中途起身想去取汤(不超过10米远的距离),何继菲立马“命令”:“戴上口罩!快速吃完!”见有人穿拖鞋来取餐,她立即制止:“鞋子要分不同的场合穿!避免污染。”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何继菲,此前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你们保护患者,我来保护你们。”基于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何继菲担负起防止全队148名队员感染的重任。
接到任务的她迅速清晰地拟定了一整套防护方案。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人群,做好防护主要就是这3方面。”何继菲快人快语。首先,传染源在病房里,就要做好病房的床沿、地面等消毒工作;新冠病毒主要靠飞沫、接触传播,那么要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病房工作,属于易感染人群,就得做好他们的防护工作。
每人每天防护步骤和用品都做登记
何继菲说,防护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病房、酒店使用的消毒剂未必达到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那就要想办法;病房的卫生间,每名队员出来以后都必须先洗30分钟热水澡,这地方人员流动大,属于重点区域,她要求每天必须进行两次消毒。
还有,防护服、口罩等重要的防护用品,世界各地捐赠的品牌、批次、型号不一。“有的帽子比较大,就要做好颈部的密闭工作;有的胸前有粘条,有的没有;有的带鞋套,有的不带鞋套。那么,帮助队员穿戴时,都有不同的要求。”何继菲说,最需要细心检查的是防护服有没有破损。她和队里另外3名负责防护的护士,每天都要在医护人员进去之前仔细检查,把不合格的防护服挑拣出来,“任何疏忽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所有医护人员进病房时穿戴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何继菲和3名同事都会进行登记。“如果出现了问题,可以精准地查询、追踪。”何继菲说。
这样严格的要求,会让队员不习惯吗?“我儿子今年7岁,从小就会七步洗手法。”何继菲骄傲地说,良好的卫生和防护习惯是养成的,可以避免很多隐患。
就地取材想各种“花招”做防护
何继菲还想了很多“花招”帮队员们做好防护。比如,最开始物资比较紧缺,没有专门的鞋套。
怎样防止鞋底污染?将普通鞋套套上,鞋套与裤腿之间的踝部是裸露的。何继菲便让队员们再将医用垃圾袋套一层在腿上,权做鞋套。
后来,何继菲又申请买了雨靴。大家套上医用垃圾袋,再穿上雨靴,多层防护。“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像个企鹅,笨拙可爱,但大家感到安全踏实。”医疗队队员余慧英说。
护目镜容易起雾,看不清怎么办?何继菲尝试了很多种材料涂抹在镜片上防止起雾。后来她发现,洗手液有效,“其实我也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就想试一下,成了!就是一种职业的思维习惯吧。”
正是这种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让何继菲为队员们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网”,时时处处尽力保护着队员们。“酒店门口的消毒走廊,是何继菲请酒店的工作人员,将手动的喷壶改成电动的;喷洒的高度、时间等,都进行了合理的设定。”队员李文清说,还有房间里的分区、消毒,何继菲都细心地指导大家,“她因地制宜想了很多办法做防护,让大家心里很踏实。”
文|李星婷 杨骏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