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岩春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岩精神丨董必武诗词话红岩

  • 《红岩春秋》 2021-10-26 10:5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近期,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红岩精神被纳入其中。

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董必武

  抗战时期,董必武常驻重庆,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工作,是抗战时期驻守重庆时间最长的中共领导人。这期间,董必武创作了大量诗词,真实记录了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红岩往事。

  《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害》

  ——1939年8月13日

  一

  荐食惊蛇豕,同肩国步难。

  束枝犹惧折,分派意相残。

  法立玄为妙,冤沉碧不寒。

  遥知嘉义镇,鬼夜哭云端。

  二

  涂罗诸烈士,秉性最忠贞。

  在乡驱虎兕,为国靖烟尘。

  捐弃前嫌尽,朅来故里频。

  精诚资感召,野老永相亲。

  三

  东邻凶狡甚,蓄意灭中华,

  黩武知难恃,诱降计不差。

  奸人生内哄,烈士付流沙。

  我辈宜深省,毋资敌所夸。

  四

  泱泱古大国,众志已成城。

  势必驱倭虏,人思返汉京。

  鼠狐安敢阴,刀剑各争鸣。

  英灵如不昧,鸭绿奠三觥。

  1939年1月16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秘密成立,周恩来为书记,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等6人为常委。董必武任南方局统战委员会书记,直接领导国统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6月12日,国民党军第27集团军突然袭击设在湖南平江嘉义的新四军留守通讯处,杀害新四军参议涂正坤和军需员吴贺泉,并将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等活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平江惨案。

  惨案发生后,董必武积极奔走,向重庆社会各界介绍事件经过,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反动行径。他在《新华日报》发表《追悼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通讯处遇害烈士启事》,痛斥“我国人同心合力,御侮救亡,犹恐不济,今竟置外盗于不顾,手足无情,自相鱼肉。天下为亲者所痛为仇者所快之事,孰有过于此者乎?”呼吁“今值艰屯之会,有复兴之机,只有团结才能救国,分裂立召灭亡,宋明覆辙,可为殷鉴”。

  8月13日,董必武和叶剑英冒雨召开追悼会,董必武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追悼会上致辞,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严惩凶顽,揭露敌伪的阴谋活动,提出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不仅如此,董必武奋笔题写《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害》挽诗四首,既充分肯定了涂、罗诸烈士“在乡驱虎兕,为国靖烟尘”,在抗战中发挥的历史贡献,也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制造分裂、破坏抗战大局的满腔愤慨。最后,他从抗日全局着眼,“我辈宜深省,毋资敌所夸”,对不明事理者给予训诫、规劝,表现出共产党人虚怀若谷的风度和斗争策略上的有理有利有节。

  《江南一叶是奇冤》

  ——1941年1月26日

  旧历庚辰除夕,集恩来同志一月十八日《新华日报》题字,得“江南一叶是奇冤”之句,因成辘轳体四绝句。

  一

  江南一叶是奇冤,

  遵令移师竟被吞。

  吞后又加违令罪,

  混淆黑白复何言。

  二

  百战丰功众口喧,

  江南一叶是奇冤。

  茂林血迹斑斑在,

  泪洒西风白日昏。

  三

  秦桧主和诛武穆,

  赵构偏安没齿辱。

  江南一叶是奇冤,

  只手掩尽天上目。

  四

  将军抗日作屏藩,

  赫赫功勋半壁存。

  自坏长城千古叹,

  江南一叶是奇冤。

董必武手书《江南一叶是奇冤》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军队在皖南茂林地区突然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留,副军长项英牺牲,近千名战士殉难,酿成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董必武在西安得知消息后,立刻按照中央要求回到重庆,协助周恩来处理相关善后事宜。

  1月18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震撼山城。当天,董必武邀请黄炎培、沈钧儒、邹韬奋等商谈斗争策略,后召集谈话会,向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揭露事件真相。他读了周恩来的挽词和题诗后,于1月26日挥笔写下辘轳体四绝句,深情歌颂了叶挺领导的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卓越功勋,表达了对新四军殉难官兵的深痛哀悼,以及对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强烈愤慨。

  此后,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参政员致电国民参政会秘书处,提出皖南事变善后处理办法十二条。同时发表公开信,提出承认中共及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释放新四军全体被捕人员等十二条临时解决办法。因国民党未接受这些条件,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

  周恩来和董必武等领导南方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和民主党派及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有力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妥协退让、反共分裂、破坏抗战的真相。

  《屈原》唱和

  ——1942年4月12日

  诗人独自有千秋,嫉恶平生恍若仇。

  雅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薰莸。

  婵娟窈窕一知音,不负先生泽畔吟。

  毕竟斯人难创造,台前笔下共关心。

  1942年4月3日,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影剧院上演,连续演出17天,场场爆满。一时间,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学校、街巷,抑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常可以听到人们学念《屈原》剧中的台词。为了看剧,观众不辞辛苦排队购票,即便满座也要购买站票,宁愿站着观看三个多小时。有的看戏者深夜归家不便,就留宿在剧场,甚至旅馆也出现了客满的状况。当时,重庆新闻界誉此为“剧坛上的一个奇迹”,就连国民党中央社亦发出电讯稿承认,《屈原》“上座之佳,空前未有”。

  《屈原》剧本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大力支持。周恩来曾亲自登门探望郭沫若,一同讨论解决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剧本写出后,周恩来反复阅读,并同专家讨论,肯定了该剧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是好作品。排练中,周恩来几次亲临剧场,还把金山等主要演员请到红岩村,让他们朗诵其中的《雷电颂》一段。

  《屈原》首次公演反响强烈,引起各方关注。国民党《中央日报》《中央周刊》《文艺先锋》《出版界》等撰文攻击《屈原》,指其“不符合史实”。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则深受感动。黄炎培在观《屈原》后作绝句二首赠郭沫若:

  一

  不知皮里几阳秋,偶起湘累问国仇。

  一例伤心千古事,荃茅那许别薰莸?

  二

  阳春自昔寡知音,降格曾羞下里吟。

  别有精神难写处,今人面目古人心。

  郭沫若在原韵基础上作绝句二首以和黄炎培之诗,一时和者纷纷,各界人士无不效仿。南方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新华日报》开辟《<屈原>唱和》专栏,开展对国民党顽固派持续半年之久的斗争,形成了轰动一时的《屈原》唱和潮。南方局很多领导人和新华日报社负责人也加入其中。

  董必武首次观看《屈原》后,于1942年4月12日在黄炎培原韵基础上作绝句二首。4月13日再次观看后,又作《屈原》唱和一首送给郭沫若:

  代序天时春与秋,鸱鹊总把凤鸾仇。

  上官谮罢三闾黜,遗臭千年有一莸。

  激扬熛怒震雷音,毁灭声声独自吟。

  冲破阴霾生命火,一篇电颂楚臣心。

  历时一个多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旧体诗64首,直到5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郭沫若《奉答赐和诸君子》一诗,《屈原》唱和活动才告结束。

  《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

  ——1943年3月5日

  七年犹作抗倭谋,五载渝城强滞留。

  乍暖乍寒更气候,忽张忽弛度春秋。

  曾闻宋国驱狂狗,莫讶韩生笑沐猴。

  学得毛公双字诀,挤钻如意更何求?

  1938年初,周恩来派周怡到重庆建立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在城区机房街70号设立机关。武汉沦陷后,董必武等人来到重庆,在原通讯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1943年,面对重庆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斗争,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认为光有英勇顽强的精神,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和政治理论水平,这是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周恩来和董必武把“红色三岩”(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和虎头岩的总称)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两周举行一次座谈会,大家进行专题发言,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在检查个人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借以教育每位同志。

  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引导大家加强学习。周恩来号召办事处同志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英语,尽管他外语流利,仍让龚澎教他英语;60岁的董必武则在办公室戴着老花镜朗读英语。在两位领导的带动下,办事处开办了英语培训班,学习外语蔚然成风,无论是清晨或夜晚,室内或室外,都能看到同志们手拿课本、嘴里念念有声读外语的动人景象。

  南方局组织部秘书龙潜,把毛泽东鼓励同志们搞好学习的一句话“太忙就挤嘛,不懂就钻嘛!”去掉两个“嘛”字,写成小条幅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龙潜刚贴上,就被从窗前经过的周恩来发现了,并让他写大一点,贴在图书馆墙上。于是,图书馆墙上“太忙就挤,不懂就钻”八个美术体大字标语,也成为大家学习的座右铭。

  在几年时间里,红岩村的共产党员牢记毛泽东的教导和周恩来为他们立下的学规,严格遵守组织上的安排,终于结出了丰实的硕果。后来,红岩的同志中走出一批闻名中外的学者专家,如党史学家胡绳、经济学家许涤新、翻译家戈宝权等。

  《贺童小鹏朱紫菲结婚》

  ——1943年3月8日

  春至人间后,童朱鼓琴瑟。

  不须书两地,已结带同心。

  桃夭花灼灼,梅标实沉沉。

  灼灼桃花绽,双双燕子临。

  红岩三八节,喜引凤凰音。

董必武题诗祝贺童小鹏、紫菲新婚

  抗战时期,在红岩工作的青年男女,大多数未婚。一方面由于工作紧张,还有的处在秘密工作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在国统区条件受限制,女同志少,不太好找对象。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南方局的领导,也是一名长辈,董必武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1942年,时任南方局秘书处处长兼办事处机要科科长的童小鹏已28岁,董必武在该年庆贺南方局电台科的钱松甫与姜红结婚时,曾有“如此良辰如此景,隔房羡煞小朋童(指童小鹏)”的风趣调侃。此后,童小鹏经过长期接触和了解,和机要科的朱紫菲定在1943年三八妇女节那天结婚。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都表示要参加婚礼。因为妇女节那天是周一,周恩来有统战活动,童、朱将婚礼提前至3月7日举行。

  婚礼晚饭前,周恩来手挽童小鹏夫妇合影留念。饭后,大家在救亡室举行婚礼晚会,现场十分热闹。董必武作诗句“春至人间后,童朱鼓琴瑟”以贺。邓颖超在贺词中说,希望童小鹏、朱紫菲二人实行“八互”原则。周恩来勉励大家要把夫妻关系搞好,把革命工作做好。他还对在场的青年男女打趣道,没有结婚的同志不要胡思乱想,只要条件成熟,对革命工作有利,一一都要解决,引来现场一片欢笑声。

  除了童小鹏与朱紫菲外,红岩青年结婚时,董必武都会赋诗以贺。如1942年曾家岩50号周公馆馆长、周恩来副官陈远绍与南方局组织部工作人员李慧文结婚,董必武赋诗曰:“远绍栖惶已八年,惠文千里竞西迁。关山兵火何能阻,信是人间有夙缘。”1943年11月18日,《新华日报》编委乔冠华与外事组龚澎结婚,董必武作四绝句:“淮海俊人惊总角,合肥名媛重连城。善交才拟云霞质,论事文如金石声。书成博议吐奇芬,锦织回文谱烂云。誓海盟山相互证,一心为国展功勋。”

  在红岩村,同志们的婚礼十分简单朴素,既不请客,也买不起礼物,只是聚在一起热闹一番。董老的新婚贺词,为这些简朴温馨的婚礼增添了一份生气。

  《题红岩乐园》

  ——1943年7月25日

  红岩办事处所居右侧有隙地,宽丈许,积土起伏,废而未用,救亡室同仁铲平之,略加整理,故曰乐园。夏夜纳凉,亦颇佳胜,诗以咏之。

  举锄属刂土汗如沈,列坐谈瀛夜不眠。

  熠耀红灯张岭上,低垂杨柳夹溪边。

  怎当暑气粗茅屋,此是人间小洞天。

  自力所成弥足贵,变工之绩莫能先。

  董必武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举锄耕耘、杨柳晓岸的红岩乐园,还反映了红岩共产党人乐观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抗战时期,他们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将红岩这个偏僻荒谷开辟成“人间小洞天”,谱写了一曲充满欢乐的生命乐章。

  在红岩大家庭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官衔之称,上下级之间非常随和,毫无特殊。当时,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方局的同志们积极响应,在办事处房前、房后、坡上、树下开垦出六七块小菜地,种上白菜、萝卜、芹菜、牛皮菜等蔬菜。

  不管工作有多忙,身体有多累,周恩来、董必武总要抽时间和大家一起干活,一起闲谈,讲些通俗易懂的道理,让同志们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例如,浇粪的时候有的同志嫌臭,周恩来利用四川谚语打趣道:“吃的是屎,穿的是屎,离开屎就得饿死。”在给蔬菜捉虫子时,他将国民党顽固派比作“钻心虫”,鼓励大家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在这里,同志们像对待自己儿女一般照顾着每一位儿童。当年,办事处二楼住着一部分干部的孩子,由于工作紧张,难免疏于照顾。鉴于此,邓颖超对妈妈们说: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应该好好抚育他们。条件不好,就自力更生,组织起来。于是,大楼三四百米外的几间小平房建起了托儿所。没有孩子的周恩来、邓颖超,比谁都关心这些儿童,看到孩子们连件像样的玩具都没有,便号召大家一起动手做。

  “小乐天”是南方局组织部秘书荣高棠和管平的大儿子,只有几个月时就随父母到红岩,是红岩乐园的开心果。因为他非常爱笑,周恩来说他是乐天派,管他叫“小乐天”。周恩来管邓颖超叫“大乐天”,自名“赛乐天”。一次,小乐天跑到大门口接大乐天时,童小鹏给他们照了相。周恩来将照片向办事处的墙报投了稿,并赋诗一首:“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上款是“题双乐天图”,下款是“赛乐天题”。

  办事处同志的生活非常艰苦,八年发两次单军衣,三年发一次棉衣和被子,每个月的伙食费仅3元法币。毛泽东来到重庆,看他们成天吃空心菜、胡豆,说伙食比延安还差,遂将伙食费增加到5.6元。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志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六七人围站在只有一大碗菜的桌子跟前,吃得有说有笑。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就是红岩乐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被人们称作“小解放区”。

董必武(一排左一)、王若飞(一排左三)、童小鹏(一排右二)等同志在红岩水坝合影

  《旅居美国旧金山杂诗》

  ——1945年6月18日夜草于旧金山旅次

  一

  巴渝虎列拉何如?谨向同仁问起居。

  炎夏得无增郁闷?平心当可略宽舒。

  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

  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

  二

  四月居延近夏初,几回谈往太模糊。

  眼前生活皆圆满,背后思量亦快愉。

  至宝不因时令变,真如岂为色空殊。

  金门朗月窥窗隙,照见离人彻夜苏。

  三

  不通言语异邦居,走马看花愧浅知。

  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

  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

  彼是此非凭直觉,感情激动少沉思。

  四

  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

  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

  欧陆暂无锋镝苦,东瀛将献寇仇囚。

  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五

  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

  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

  争论中心为委托,商量大事不糊涂。

  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1945年4月,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6月26日,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举行签署《联合国宪章》的正式仪式,各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排列第一,接下来是苏联、英国和法国的代表,随后是按照国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其他国家,最后是东道主美国。中国代表团对于位居各国之首签署宪章一事极为重视,签字时使用的是专门从唐人街订购的笔墨砚。十位代表中,中共代表董必武格外引人注目。为了纪念旧金山会议的成功,各国代表归国前得到一套特制的纪念卡,其中有一张照片是纪念签署宪章一事,照片中俯身签字的正是德高望重的董必武。

  在美国期间,除了参加会议以外,董必武广泛接触各方友好人士和海外华侨,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主张。《旅居美国旧金山杂诗》,描述的正是董必武赴美期间的感想、见闻与情怀。

  该诗既有对留守在重庆的南方局和办事处同志的问候与嘱托,并鼓舞他们的战斗意志,指出“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又有在美国的见闻感受,“不通言语异邦居,走马看花愧浅知。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想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要大获全胜,董必武的欢愉、雀跃之情更是洋溢字里行间,“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诗中,董必武表达了世界和平的希望,“争论中心为委托,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仍不忘告诫大家,“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作者:丁英顺

  编辑:王尧 杨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