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烈士群雕
七月中旬,山城在一场暴雨后气温骤升,迎来一年中最火热的时节。
全国各地来的游客,顶着烈日,摩肩接踵地行走在歌乐山。他们在白公馆、渣滓洞久久驻足,在烈士墓碑、雕塑、照片前敬献鲜花……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歌乐山,只因这座山有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她由烈士鲜血凝固而成,一草一木、抔土块石皆写着忠诚和信仰。
歌乐山下埋忠骨
烈日当空,站在红岩魂广场抬头仰望,那座由红色岩石雕刻而成的烈士群雕在骄阳下闪闪发光。登上高高的阶梯,只见一面鲜艳的党旗屹立在烈士公墓前,静静守护着红岩英烈。
先烈雕塑
墓碑上铭刻的,是 300 多个名字。
革命烈士牺牲在黎明前夜,没能亲眼看到重庆的解放,但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被一直传颂,他们的忠诚与信仰将同他们的名字一道,镌刻于巍巍歌乐。走进红岩魂陈列馆,倾听们的故事,愈加明白先烈的牺牲有着何等的分量。
歌乐山,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赋诗抒怀,却也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变成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除了臭名昭著的白公馆、渣滓洞,国民党军统歌乐山“特区”还有多处秘密囚室,比如曾关押叶挺的蒋家院子、曾关押廖承志的黄家院子,地处偏僻而隐蔽,与外界隔绝。在这片山林间,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等在此惨遭杀害。1949 年 11 月 27 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惨案。
血与火的诗篇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抱着这样的理想信念而奉献生命的革命志士,换来的是后人无限的崇敬和怀念。
“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人们含泪诵读江竹筠写给表弟谭竹安的“托孤信”,一字一句都刺痛心扉。
人们为革命先烈的悲壮牺牲而落泪,也为他们在铁窗中积极乐观、追求进步的精神所感动。
红岩魂陈列馆
1949 年,当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难友们激动不已。他们争取到开门大放风的机会,举行了“春节联欢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胜利。
也是在这场联欢会上,铁窗诗社秘密成立,前后创作了50多首诗。但大部分诗稿在“11·27”的大火中被烧毁,流传至今的仅 20 多首。
蔡梦慰写下《黑牢诗篇》:“像笼里的鹰,梳理着他的羽翼,准备迎接那飞翔的日子;长期的幽禁呵,岂能使反抗者的意志麻痹。在铁窗里面,无时不在磨砺着斗争的武器--用黄泥搓成的粉笔,在地板上写出了讲义……”
何敬平写下《把牢底坐穿》:“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面对骤然而至的屠杀,革命者没有惊慌,没有哭泣,而是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铁窗诗人何雪松用身体挡在牢门,堵住敌人扫射的枪口。
游客在渣滓洞缅怀先烈
“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我们站出来你们打好了!”身负重伤的陈作仪大声怒斥敌人。
“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刘国鋕高吟《就义诗》英勇就义。
今天的回答
在红岩魂陈列馆入口,刻着这样两句诗:“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这是红岩英烈周从化留下的豪迈诗句。的确,英烈的血肉归于歌乐山,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也如青山永存。
1949 年 12 月 25 日,在大屠杀中越狱脱险的罗广斌向党组织上交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报告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狱中八条”。这份血泪嘱托,既是狱中志士大义凛然、不折不挠、艰苦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深刻反思。
囚室里的诗歌,曾激励了无数人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在红岩魂陈列馆里,“狱中八条”清晰地写在一面墙上,生动教育着前来参观的每个共产党员,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在红岩魂陈列馆,讲解员张露正在为来自大足的观众讲解。
她以何雪松烈士的一句诗作为结束语:“为的是千万对情侣不被拆散,为是万千个孩子不再失去爹妈,为的是穷人要翻身啦,为的是不再做牛马。”
这首诗名叫《你等待着我吧》,是何雪松在渣滓洞狱中所写。张露说,每当她念完这首诗,观众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革命者心里没有自己,想的都是别人。”
今日重庆记者 刘晓娜 实习生 曾馨乐
今日重庆摄影记者 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