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档案馆
重庆市档案馆:一楼主展厅常设《民族脊梁 巴渝丰碑——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1921— 1949)》《重庆记忆——近代以来的重庆发展变迁》两个固定陈列展。通过珍贵的档案资料,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现了重庆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记录了重庆与伟大祖国同步,与时代同行的步伐。
关键词:屡仆屡起、顽强奋争;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勇立潮头,改革开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为了弄清珍档背后的故事,我们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查证资料,鉴别事实,思想和灵魂也得到了淬炼。”—— 陈贵林,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
镇馆之宝:罗广斌执笔撰写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6月18日,《“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中国共产党红色珍档展》在重庆市档案馆开展。
烈士遗稿、日记、书信,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的红色刊物,川渝地下党组织的架构与活动情况报告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英雄事迹档案,百万建设者在三线建设中用汗水和智慧书写无悔青春的照片,党领导川渝人民在脱贫攻坚、抗疫斗争中所形成的档案......展览共展出川渝两地68家各级各类档案馆的130件(组)红色珍档,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川渝各地各族人民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
这是继《民族脊梁巴渝丰碑——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1921—1949)》《重庆记忆——近代以来的重庆 发展变迁》开展以来,重庆市档案新馆举办的又一个重磅展览。这一份份珍贵的档案作为历史见证,在历史深处条分缕析,以事实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红色珍档
自2021年3月24日《民族脊梁巴渝丰碑——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1921—1949)》开展以来,已有700多个党组织、2.5万名党员前来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初心使命。
观众参观《“印记 100”——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中国共产党红色珍档展》
展览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呈现了自1921年重庆有中国共产党活动以来,党在重庆的光荣革命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缩影。
这些珍贵档案经历血雨腥风,来之不易。“在革命战争年代,文件的保管相当不易,为了保密需要,很多文件是要销毁的。今天的红色珍档数量虽然不多,但每一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陈贵林说,红色珍档不仅记录着历史,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由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执笔撰写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是重庆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这份用小号钢笔字写得密密麻麻的报告,总共七个部分,包括“案情发展”“叛徒群像”“脱险人物”“狱中意见”等,于1949年12月25日上报中共重庆市委。报告现存 15页,23000余字。我们熟知的“狱中八条”,就是这份报告第七部分《狱中意见》的提炼和归纳。
“这份报告不仅是珍贵的档案文献,更是厚重的党史、党性教材,至今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蕴含着巨大的现实和历史价值。”陈贵林说。
城市巨变
主展厅另一侧的《重庆记忆》展览,以近代重庆的发展变迁为主题,真实全面地再现了1891年重庆开埠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展览共展出490余份珍贵档案、1300余张照片及部分影像资料,全面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庆在政治、经济、交通、科教文卫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全 流域梯级水电站、新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新中国第一款量产的吉普车......展览用实实在在的老照片、老资料、老物件呈现了重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1950年1月,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西南局发出号召: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陈贵林说,重庆由此拉开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如今,刘伯承当年在会上做的报告《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而斗争》,就作为珍档在《重庆记忆》中展出,泛黄的纸张上,字迹依旧清晰。与之对应的是老照片里工厂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
三线建设展台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下,一台贴着“第一重 型机器厂”标签的机器模型将展览带入到三线建设时期。 这台机器的原型,是1971年9月在西南铝安装竣工的3万吨模锻水压机,在当时是中国工业四大国宝之一。1965 年7月1日,前身为冶金部112厂的西南铝在重庆西彭正式开建,一张老照片定格了当时的建厂情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设计下,重庆的改革开放既遵循共有规律,也有许多自主创新。
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军转民”改革中率先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横向区域联合的最早形式;上世纪 90年代初“商业四放开”“工业五自主”经验成功推向全国,为探索经济领域改革做出有益尝试。
一张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照片记录着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庆:1984年1月10日,重庆首创全国第一家工业品贸易中心,在全国开创了自由批发模式;1987年12月,重庆举办首次劳务市场招聘活动,向社会公开招收合同制工人
档案中的答案
1952年7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实现了7000万西南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夙愿。记录这一重要历史瞬间的一张老照片,成为重庆市档案馆的一份珍贵档案。在《重庆记忆》展览里,它化为一幅生动的浮雕,将观众带入69年前那激动人心的瞬间。
成渝铁路展台
“成渝铁路的开通,打开了西南交通大枢纽,这既是区域发展的大事,也是党史上的大事。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陈贵林介绍,从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集资修筑川汉铁路以来,历经了满清王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几度重启建设,直到1949 年 仍是寸轨未铺。新中国成立后,成渝铁路才迎来了春天,在党的领导下,于1950年6月 15日开工,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全线通车。它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
类似的案例在展览中比比皆是,一份份珍贵档案、照片都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
具有现代科技感的展台
陈贵林说,从《重庆记忆》中可以看出,尽管近代以来、特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庆也曾涌现过一些能人、有识之士,他们也曾为改变重庆落后面貌不懈努力,但由于缺乏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城市发展始终举步维艰。
为党管档
行走在一个个展厅,仿佛穿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心情跌宕起伏。
而每天与这些档案打交道的陈贵林,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感触:重庆这片英雄土地,见证了党组织诞生、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重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些故事留存于一卷卷档案中,是历史的存证,是向未来讲述的依据。
陈贵林在整理展品
2005年,陈贵林从部队转业到市档案馆,工作17年来,他对自己所管档案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家中的某个物件,档案早已渗透进他的生命。
档案编研是一件寂寞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说出的每句话都要言之有物,要来源于档案,忠诚于历史。“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陈贵林说这就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
陈贵林认为,档案工作本身就是在维护历史,档案整理、管理利用、编辑研究等具体业务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为了弄清珍档背后的故事,他们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查证资料,鉴别事实,思想和灵魂也得到了淬炼。同时,大批的档案通过他们的双手整理研究出来,做成展览,编成书籍,不断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就在《“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中国共产党红色珍档展》开展当天,还同步举行了“党旗飘扬—— 川渝地区档案馆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总决赛,20 名选手来自各个档案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整理档案、讲解档案,而当他们登上演讲台,他们讲述的,不仅是档案背后的红色故事,也展现着他们在红色故事浸润下的成长。
今日重庆记者 刘晓娜 实习记者 曾馨乐
今日重庆摄影记者 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