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印刷任务的印刷机(记者 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它,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38年10月25日从武汉撤退到重庆继续出版,在重庆战斗近8年。
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政治理论刊物。
它,立足于广大群众,“始终和群众在一起而在群众之中生长起来”。
它,就是《群众》周刊。它是如何诞生的?作出了哪些贡献?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群众》周刊比《新华日报》早一个月诞生
5月30日,记者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看到馆内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新华日报》印刷机,一旁的文字说明这样写道:“在《新华日报》发行九年一个月又十八天、3231期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直担负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繁重的印刷任务。”
“《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一刊一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的两大舆论阵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研究员罗辑介绍,《群众》周刊比《新华日报》早一个月诞生。
史料记载,1937年9月,党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汉筹备建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南京沦陷后,国民党的重要机关均迁往武汉办公,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原本准备在南京创刊的《新华日报》筹备人员潘梓年等同志从南京撤退到武汉,筹备出版《新华日报》。由于国民党表面上口头允诺支持,但实际横加阻挠,致使《新华日报》处于难产境况。同志们一方面不放弃出版党报的计划,另一方面了解到办刊物比办报容易,决定先出版一个刊物,定名为《群众》。
就这样,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武汉创刊,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一个月后的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大部分时候,《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一套编辑班子。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中共抗战主张
《群众》周刊的特色是什么呢?
1938年1月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创刊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记载,其后不久,周恩来约见《群众》周刊副主编许涤新等人,指出:“《群众》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差别是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罗辑介绍,《群众》周刊刊载了一系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该刊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范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的形象。
如,1937年12月,《群众》周刊刊发了一篇名为《毛泽东会见记》的文章。文中,毛泽东在答青年记者马骏提问时指出:“四个月来的抗战,东线和华北战场的失利,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时还只是政府与军队的抗战,还不是群众性的战争,群众还没有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政府还没有与人民结合,成为民族统一战线……”
罗辑说,周恩来非常关心并亲自指导《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出版发行等工作。据统计,1938年10月至1946年3月,周恩来在《群众》上发表了13篇文章。
关于抗战,1940年,《群众》周刊还在《本刊三周年致读者》中明确指出:“抗战是需要群众,依靠群众的,所以‘群众’就在抗战中诞生与长大。‘群众’是代表群众而为群众所有;它始终和群众在一起而在群众之中生长起来”。
研究《群众》周刊多年的学者张红春指出,在抗战初期,《群众》周刊的政治动员形式多样,除理论文章外,还有木刻版画、诗歌、广告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动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1939年,《群众》刊发了一篇名为《敌人狂炸了的重庆》的文章,随文章一同刊发的是一幅名为《人们想哭,但已没有眼泪,只有咬着牙诅咒着残暴的敌人!》的木刻版画。这幅版画通过愤怒的神情、弥漫的战火表现了重庆遭遇大轰炸的惨状和人民的愤怒,旨在唤起民众支援抗战。
“从头读到尾,舍不得漏掉一个字”
《群众》周刊作为理论刊物,侧重于理论的宣传与交锋,创刊后有读者批评它“太高深”。
为此,《群众》周刊从第1卷第2期起,密切关注同读者的联系,开辟“读者问答”“群众信箱”“读者与编者”等栏目,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组织笔谈。如第3卷第21期的“群众信箱”栏目,《群众》周刊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对读者何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可见,《群众》周刊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坚持群众路线。”罗辑说。许涤新也曾在《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对<群众>的培育》一文中写道:“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党报和党刊的任务,就是要提高读者的政治认识。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你就必须了解广大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你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地写出文章来。”
这份刊物,如同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影响了不少有志青年的成长。一位名叫黎旭的读者在《群众周刊回忆录》一书中撰文《如获至宝 爱不释手》回忆:“一张报纸,一本刊物,都从头读到尾,舍不得漏掉一个字。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自己从彷徨苦闷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3日,《群众》周刊由重庆迁到上海继续出版,1947年3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此前,即1947年1月30日,《群众》周刊已刊行香港版,直至1949年10月20日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物沿用了《群众》刊名,在南京创办。这份具有光荣传统的刊物,至今仍在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记者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