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嬢嬢,大骨头是有害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啊?”
“你看一下,我的垃圾分类对吗?”
……
每天早上,杜嬢嬢都会出现在渝北区龙山街道聚信小区的垃圾桶旁。遛早的老人、上班族提着一袋袋垃圾出门时,对于拿不准的垃圾分类,都习惯询问垃圾分类指导员杜成碧。
像聚信小区一样,我市不少小区都设立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去年3月,重庆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四级指导员制度”,按照“市、区县、镇街、社区”建立四级指导员队伍,对垃圾分类法规、标准和知识进行宣传,对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
热心的“绿马甲”
“砰!”一个小姑娘匆匆路过,将一个塑料袋裹着的烂橘子,扔进了写有“厨余垃圾”的蓝色垃圾桶。
“你看,塑料袋不属于厨余垃圾,我得把它挑出来。”身穿绿马甲的杜嬢嬢翻开垃圾桶盖子,取出烂橘子投进“厨余垃圾”桶里,再把塑料袋丢进旁边的“其它垃圾”桶。
杜成碧今年68岁,作为渝北区龙山街道聚信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社区居民对她的一致评价是“专业又热情”。有着30多年党龄的杜成碧,退休前在单位做工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为了当好垃圾分类指导员,去年她经过了近五个月的培训。
“鱼刺和小骨头都是厨余垃圾,但大棒骨太大,属于降解时间长的垃圾,要归入‘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一般出现在房屋装修时,要特别提醒一下装修的居民和工人。”提起垃圾分类,杜成碧就打开了话匣子。
“年纪大的人接受新东西慢一些,给他们讲垃圾分类有点恼火,说过几遍还是忘,就一遍遍地说,手把手地教。”杜成碧说,念叨了几个月,她负责的小区里,大多数老人都学会了垃圾分类。
怎样才能让居民对垃圾分类入心入脑?除了不厌其烦地劝说,杜成碧还有自己的经验,“如果我们只动口不动手,居民会有逆反心理。如果他们看到我们在垃圾箱旁不嫌脏、不嫌累地给垃圾分类,就会被带动。”
日行两万步
65岁的谭天明是一名老党员了,在社区里当了十多年志愿者。去年,得知要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他立马就报了名。
谭天明负责的保利椰风小区,设置有4处智能垃圾分类厢房。市民若投递垃圾正确,就可以赚到积分,积分多了还可以换到相应的礼品。
早上七八点是居民丢垃圾的高峰期,谭天明一般七点左右就开始上岗。
刚开始上岗的那段时间,谭天明不仅要当宣传员、指导员,很多时候还要负责动手捡垃圾。“有的人可能着急上班,隔着老远就把垃圾袋甩过来。”很多垃圾袋“躺”在垃圾桶旁,有的垃圾还散落一地,不仅脏乱,还散发腐臭。谭天明一边捡,一边给居民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遇到居民倒垃圾分类不正确,谭天明也会阻止。“当然,我们要讲究策略。你要是一上来就说‘你这个垃圾弄得不对’,那肯定会发生争执。”谭天明有自己的办法,“要是遇着着急上班的,我就会说你的垃圾分类搞错了,这次我帮你扔,下回记得弄对。”
“说得多了,大家还是听进去了。几个月下来,社区里大多数人都学会了垃圾分类 ,分类准确率也越来越高。”谭天明说。
谭天明一天工作4个小时,除了保利椰风小区外,还要负责聚信广场、新城绿园、丽景雅苑四个小区的的垃圾分类指导。每天穿梭在几个小区,谭天明说一天下来,要走差不多两万步。
1.4万余名指导员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如今,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带动下,大部分居民已经养成自觉分类垃圾的习惯。”渝北区龙山街道工作人员徐鑫告诉今日重庆记者,街道以社区为单位,成立了13支垃圾分类指导员小队,每支小队有5至7人,一共77人。
每天,在居民定时定点投放期间,指导员轮流在各个投放点辅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对于不便下楼投放垃圾的居民,指导员还会上门服务。
去年6月,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城市居民每500户应配备1名社区级指导员,农村居民每个行政村应配备1名村级指导员。
四级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是重庆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大创新举措,并在“2019新时代中国繁荣城市论坛”上荣获“中国繁荣城市管理创新范例”。
“重庆已经做好计划,正在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办负责人易宏志介绍,按照《重庆市深化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2021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内75%以上的街道(镇)和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同时,重庆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标准。《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计划将在今年出台。
现在,像杜嬢嬢和谭爷爷这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全市有1.4万余名,他们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起为改善家园的生活环境努力,一起为重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今日重庆记者 娄媛媛 今日重庆记者 李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