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神秘的巴国》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图为观众在参观展品(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代猪形铜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战国玉组佩(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虎钮錞于、鸟形尊、猪形铜磬、大型卜骨、战国玉组佩……4月17日,全国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巴国历史文化的大联展——《神秘的巴国》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幕,渝、川、鄂三地五家文博单位联袂用378件/套珍贵文物,带你穿透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揭开古老巴国的神秘面纱。
首次巴文化联展
穿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光影昏暗,青铜器散发出古朴的光芒……走进《神秘的巴国》展厅,深邃、神秘、梦幻之感,油然而生。
“如同扑朔迷离的巴文化,本次展览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给人沉浸式的视觉冲击。”该展览策展人助理王永超称。
巴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据《华阳国志》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相当于今天的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足见其疆域广袤。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阙如,这个曾经在江汉平原与秦、楚等强国争锋的古国,犹如水中奔腾的浪花、山中弥漫的浓雾,既激发着人们无限的乡愁,又蒙上了厚重的面纱。”王永超说。
《神秘的巴国》展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共同主办,汇集了渝、川、鄂等地文博单位收藏的378件/套巴文化文物精品。这些文物以巴文化区商周至西汉时期青铜器为主,其中有珍贵文物96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37件。
这是全国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巴国历史文化的大联展,旨在尝试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带领观众开启一趟神奇的探秘之旅。
可感可知可玩
战国玉组佩复原传奇“巴王”
《神秘的巴国》展共分“初君——廪君传奇”“王室——南土礼乐”等六个单元。
展览除展示重庆观众耳熟能详的虎钮錞于、鸟形尊等文物外,还展出了观众相对陌生的商代大型牛卜骨、商代猪形铜磬、水陆攻战纹铜豆等巴文化重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展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保存、出土于涪陵小田溪的战国玉组佩。
这套玉组佩系四仰璜组佩,是巴文化区首次发现的一套完整玉组佩。
根据该玉组佩,在本次展览中,文博人员利用科技手段,复原了一幅巴王礼仪图(模拟像),让神采奕奕的传奇“巴王”重现于世,给观众以“可感”“可知”。
此外,展厅中,设置了錞于乐鉴赏、“刀光剑影下的巴人”体感游戏,推出了吉祥物,把精美的文物与古老的传说、历史的图像、现代的科技进行有机组合,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巴王的小饭桌、巴将的剑矛戈、巴民的食住行,沉浸式体验巴文化之根、之魂。
见人见物见精神
生动诠释巴渝文化的深远厚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对巴人的文化内涵以‘好巫’‘尚武’称谓之,既缺乏时代气息,也缺少文化内涵。事实并非如此,本次展览可带给观众一个全新认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表示。
本次展览秉持“见物见人见精神”的策展理念,除展览战国青铜“二十六年蜀守武造”戈、战国斑纹铜柳叶剑等兵器,以及巴国“兵工厂”,展现巴人“尚武”一面以外,还展出了俎、豆、壶、尊、缶等大量礼器,以及錞于、甬钟等乐器,展现出巴人非常重视礼乐文化的另一面。
“观众走进展览现场,不仅可以生动、全面、完整地了解巴国故事,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追寻乡愁,体悟巴渝文化的厚重。”白九江说。
巴文化重器“新面孔”
● 商代大型牛卜骨
商代大型牛卜骨长42厘米,用牛的左肩胛骨制成,两面及边缘均经打磨修整,背面中脊基本削平,厚处钻孔大,薄处钻孔小,共计大小圆形钻孔100多个,呈横向与斜向排列,部分有灼痕,无卜辞,是我国早商时期的最大卜骨之一。
● 商代猪形铜磬
商代猪形铜磬长46.4厘米、高25.3厘米,重9.1公斤,整体呈板状猪形,脊部饰凤鸟,器身有对称分布的10个乳丁和云雷纹雕饰。它的发现,改写了我国早期乐器只有石磬和玉磬的传统认识,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音乐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口径17.4厘米、腹径18厘米、高20.4厘米,弧腹、矮柄、圈足,盖和豆身布满错铅纹饰;盖面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宴乐、武舞、弋射;腹部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
● 战国玉组佩
这套组佩系四仰璜组佩,主要构件有玉璧、玉珩、玉环、玉璜、双龙形玉饰、玉鸟形牙饰、桃形玉饰、玉珠、玉管、蜻蜓眼、玛瑙等,是巴文化区首次发现的一套完整玉组佩。
记者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