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岛生态修复有序推进,从空中俯瞰宛若镶嵌在长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摄于2020年7月14日 特约摄影 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两江潮涌又春风。
过去的两年,是重庆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今年前两个月,重庆经济实现“开门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4%,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7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1至2月增长19.1%,两年平均增长9.1%。
两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对重庆作出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
巴渝儿女牢记殷殷嘱托,凝心聚力、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全局思维打造发展“新引擎”
3月29日,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士通标”)区域总部落户重庆两江新区。过去,这家全球最大的检验检测机构,发展重心一直放在中国沿海。
瑞士通标中国总裁杜佳斌表示,这次布局调整,一是看到了西部的潜力;二是看到了重庆在西部经济版图上崛起的速度。
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只有不断苦练内功,才能鸣响动人的音符。
“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重庆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要不负重托,必须奋起直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庆坚持用大战略、大思路、大举措建设大交通,统筹推进铁公水空等交通建设,加快推动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运输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培育方面,重庆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功举办三届智博会,推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改革发展先行试点,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着力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城市品质提升方面,重庆出台《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按城市提升九大板块,排出21个重点专项任务。一座更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渐行渐近。
脱贫攻坚方面,重庆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把精准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大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实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两年持续努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高速路网在建里程创历史之最,普通干线公路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高铁开工项目、在建规模均创历史之最,“四好农村路”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
智能化改造项目累计实施近2000项,新建数字车间近400个,新增大数据智能化企业2500余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左右,智能产业发展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
……
冬去春来,山城处处鲜花盛开。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爆红网络,它不仅承载着重庆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全国乃至全球对这座“近悦远来”城市的赞许:
2019年,重庆收获“全国十大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全国脱贫攻坚“两好一优”等荣誉;
2020年,重庆进入中国宜居城市前十名,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
2021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同时还有41名个人和32个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0年1月6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第二天,川渝两省市发改委在重庆市潼南区联合召开“推进川渝合作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仅仅10天后,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第一次调度会举行。
随后,“落实迅速”“创新发展”“合作全面”的三重奏,在巴渝大地全面奏响。
2020年全年,川渝协同推出95个通办事项,共同实施两批3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562.5亿元。当年开工26个项目,完成投资317.9亿元。
与此同时,重庆提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机制。主城都市区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如今,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已植入重庆发展基因。抓铁留痕、踏石有印,奋发有为的重庆,正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以开山之势描绘内陆开放“工笔画”
3月19日,《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十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正式发行。
邮资明信片素来有“国家名片”之称,中欧班列(渝新欧)之所以印上“国家名片”,是因为这条由重庆率先开辟的大通道,开启了国际铁路运输史上的新篇章:
从最初通达欧洲中部及俄罗斯,到现在联通东盟及欧洲全境;从最初单一的IT货源,到现在上千种货源品类;从最初的单一线路,到现在与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互联互通——中欧班列(渝新欧)如今已通达26个国家,辐射全球40座城市,成为连接亚欧的“大动脉”。
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2603班,同比增长72%,运输货值超900亿元,同比增长65%,位居全国第一。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
两年来,重庆始终牢记“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嘱托,将目标瞄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矢志不渝。
2019年5月,重庆召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我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
同年6月,“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在渝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嘉宾汇聚重庆,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计。
同年10月,重庆召开“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进大会”,提出要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
……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庆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连接世界的大通道越来越可靠——
除中欧班列(渝新欧),还有辐射带动影响力更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重庆率先参与发起的国际物流通道,对外,已可通达全球96个国家、260个港口;对内,已形成包括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以及广东省湛江市在内的“13+1”省区市合作共建格局。
2019年,重庆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923班,同比增长5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数量保持大幅增长,东盟跨境公路班车,也同比增长126%。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稳定、灵活运输,进一步证明重庆开辟的物流大通道已成为亚欧地区的可靠物流线路。
服务西部地区的物流枢纽,越来越完善——
2019年底,果园港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水运开放口岸,成为西部地区首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相关建设立即提速,鱼嘴铁路货运站北货场已于2020年6月建成。
2020年10月,江津综保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庆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城市。
在此优势下,重庆加速提升铁海、铁铁、铁水、铁空等多式联运规模和效率,如今的重庆,向东,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向西,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向南,陆海新通道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东南亚、南亚等世界各地;向北,“渝满俄”班列可直达俄罗斯,内陆现代物流骨干网络加速形成。
引领内陆开放的大平台,越来越有效——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走深走实。截至2021年3月底,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累计推动双方签署各类商业合作项目110个、总金额207亿美元,跨境融资项目150个、总金额131亿美元。
重庆自贸试验区充当改革“实验田”效果显著,截至2020年底,已培育创新成果79项,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等6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并实现了对523项中央设定和14项地方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经济,越来越火红——
两年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名品展、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等一批重要国际会议、展会,相继在重庆举办。
2019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792.8亿元,同比增长11%,高出同期我国整体外贸进出口增速7.6个百分点;2020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6513.4亿元,同比增长12.5%;2021年1至2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1161.7亿元,同比增长70.3%。
满足高品质生活的成果,越来越丰富——
在位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意大利的家具、俄罗斯的冰淇淋、马来西亚的燕窝、泰国的乳胶制品,摆满柜台,5万多种“一带一路”特色商品丰富了市民的采购选择。
截至2020年底,重庆整车进口口岸已累计进口整车1.9万辆,其中,2019年和2020年进口数量均位居内陆整车口岸前列。这些进口车售价比4S店平均便宜10%~20%。
还有澳洲牛肉、马来西亚榴莲、泰国大米、越南龙虾等生鲜、果蔬和粮食,源源不断运抵重庆,惠及重庆及其周边近3亿人口的市场。
风物长宜放眼量,奋力开拓创新举。
在“一带一路”的长图上,重庆以开山之势,认真描绘内陆开放“工笔画”。
以实干担起绿色发展的“上游责任”
“我市决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2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相关贯彻座谈会上传出这一消息。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因此,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在治水、建林、禁渔、防灾上下功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为此,重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2.0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4.82%——
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域,一个不漏。
重庆严格执行产业禁投清单——
严控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5公里”两条空间红线,禁止在长江、嘉陵江、乌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布局新建重化工、纸浆制造、印染等存在环境风险的项目,5公里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布局工业园区,严守生态安全“生命线”。
重庆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
通过了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制定了《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重庆市河长制条例》、修订了《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统筹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的地方立法……
重庆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落实长江保护法——
以立法的形式,坚决实施长江重庆段禁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编制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水域清漂保洁“大扫除”行动……
如今的重庆,生态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油菜花金黄,蜂舞蝶绕。4月的广阳岛,处处洋溢着生机。这个长江重庆段最大的江心岛,生态修复工程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初见成效,逐渐回归人、鸟、树、岛、江和谐共生的生态栖息地。精心护岛铁腕治山,重庆打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的同时,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去年上半年,长寿高新区拒绝了投资近10亿元的项目。今年2月,一个投资10亿元、年产值20亿元、可贡献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也被江津德感工业园区谢绝。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因这些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氟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
拒绝污染项目,并不是不发展,而是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谋定实践“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奋力推动工业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素有“渝东门户”之称的巫山,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生态产业体系,建好守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三峡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丰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推动生态发展成为县域发展的主声调、县域形象的主色调,厚植生态“底色”,加快建设“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的美丽丰都;
……
切实把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重庆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此外,重庆10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达到100%。
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自2013年执行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六项评价指标首次实现全部达标。
一座山清水秀美丽之城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嘱托犹在耳,奋进正当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脚踏实地加油干,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记者 陈钧 吴刚 陈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