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水,爱护水”。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15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的态势下,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78.98亿m³下降到76.47亿m³;万元GDP用水量为32m³,用水效率值及下降幅度均位于全国前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9m³下降至42m³。
据了解,重庆虽有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过境,但仍属于水资源短缺城市。重庆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700m³,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且水资源分布不均,渝西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876m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那么,我市是如何加强水资源集约利用,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呢?
“近年来,我市通过推动行业节水,有效地提高了各行业的用水效率。”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水利部门通过推广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十三五”时期,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70万亩,在永川、大足、渝北等18个区县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7293亩,年均推广池塘“一改五化”技术30万亩以上,示范区节水减排60%以上,稻田养鱼53.7万亩,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17.8万亩。
近日,记者在位于梁平区金带街道双桂村的重庆数谷农场看到,这里建立了大棚雨水收集、生产用水循环两大系统,采用了18种立体栽培模式和轨道种植模式,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定点、定时、定量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该农场节水率超40%,节肥率超30%,不但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业节水改造也是我市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指导意见,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减少废水排放,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积极推动火电、钢铁、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组织实施10余项市级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利用600余万元撬动企业投资近亿元,年节约水量30万m³以上。
重庆钢铁是长寿区的用水大户,近年来,重庆钢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通过修订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实施废水处理系统能力提升、新建高炉冷却塔等节水改造项目,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节水型企业创建完成后,重庆钢铁吨钢耗新水量降幅达24.4%,节水效果明显。
我市还大力实施城市节水改造,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我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在渝西开展区域性系统再生水回用示范建设。以璧山区为例,该区从2010年起启动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该区所有工程车辆清洗、道路消防、市政环卫、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流补水等都使用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目前,我市已要求单体建筑面积2万㎡及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化、道路浇洒、洗车、冲厕等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以进一步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把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约用水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已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3000余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行业节水。以高校节水为例,重庆理工大学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节水产业,由社会资本自行筹集资金、自行承担运行风险,并全程实施合同节水各项水务工作。未实施合同节水前,学校年均用水量160余万m³,实施合同节水后,2019年,该校用水量下降到82万m³,节水率达到49%。
此外,近年来,我市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目前,我市渝西地区永川、南川、璧山、铜梁、大足、合川、荣昌、潼南等8个区已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县,涪陵、长寿、梁平、垫江等4区县已通过市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县评估验收,今年,黔江、綦江等5个区县达标创建工作也正在推进中。
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