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机,我感觉民警时刻在身边,警务室就在这里边……”万州区红光社区居民何红缨拿着手机高兴地向记者展示。如今,万州区太白街道的辖区居民,仅凭一部手机,动动手指,不仅能立即向社区民警反映遇到的急难事,还能免去来回奔波派出所、排队等候办事的麻烦,因为他们的口袋里,都装有一个移动“微”警务室。
周桂秋(左一)
实践摸索出“真知” “微警务室”应运而生
2018年5月,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社区民警周桂秋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微信,何不利用它服务社区工作,让民警和居民进行“点对点”交流?
“以前有事都打电话,一遇事主换号便找不着人。”周桂秋称,但市民的微信号则很少变,自己何不将传统警务与现代警务、线上警务与线下警务相结合,建个“微警务室”试试?自此,每每走访社区,她都主动加上居民的微信。
渐渐地,“微警务室”里的居民越来越多,而她也在这种新模式的探索中切身体会到高效率和真便利:辖区门面、出租房更换频繁,以前居民都要专门来派出所办相关事务,现在只需在微信里和她说一声,将身份证、照片、租房合同上传,便能不跑路;噪声扰民、楼上漏水这些闹心事,居民向她“吐槽”一句,她便“点对点”联系事主,三两分钟间消除邻里潜在矛盾;居民楼道消防栓坏损、堆积杂物、车辆违规占道等非警务类隐患情况,她也能获悉后第一时间直接转给物业快速处置……
“日常宣传四防、电诈等,这个就更方便,以前通过发传单、挂标语等方式,宣传面有限,受众范围小,现在‘微警务室’里一发送,受众几千,宣传更直观。”周桂秋直言,得益于“微警务室”,自己不仅能实时掌握社区情况,在社区事务管理上更得心应手。
随后,周桂秋的“微警务室”在红光派出所得到大力推广。很快,该所12个社区民警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微警务室”。
潘锡军(右一)
调纠纷解矛盾 平安社区的“和谐剂”
“有了‘微警务室’,百姓少跑路,微信多跑腿,快速调处纠纷功不可没。”孙家书房社区民警潘锡军说。
去年11月,一住户在“微警务室”里向潘锡军诉苦,称整栋楼的路灯没电,楼栋门禁也不能用。潘锡军随即走访现场了解,原来,该栋楼总电表多年来一直安装在7楼一住户家,前段时间他将房子出售,现在的房主觉得每月都要让人进屋查看电表很烦,坚决不愿承担此事。在与其他居民发生争执后,更一气之下将电表砸坏,导致整栋楼路灯线路无电,一到晚上,居民们上下楼都得打“黑摸”,大家怨声载道。
这事听来不大,却事关邻里和谐稳定,若再拖下去,邻里关系势必越闹越僵。为此,潘锡军立即新建一个“业主群”,从“微警务室”里将该栋楼所有住户拉进来,大家在这里陈述想法、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刚开始,居民们各说各理、吵吵闹闹,民警则耐心倾听,悉心劝导大家要以和谐为贵,多为老人和孩子的不便考虑。在经过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劝导后,之前紧张的邻里关系逐渐缓和,现场调解趋向成熟。
打铁须趁热。潘锡军迅速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和楼栋居民,大家由线上转为线下,面对面展开座谈。因为之前群里交流沟通的基础,现场居民们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3楼一住户被民警热忱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打动,主动站出来称“电表安我家”。
矛盾成功化解,困扰大家多时的路灯亮了,居民们笑了。
孟蓉蓉(左二)
为群众解“急难” 春风化雨的“连心桥”
“微警务室”不仅搭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多元化解的高效平台,还搭建起座座春风化雨的“连心桥”。
去年1月7日上午,桂花堰塘社区一居民在“微警务室”里求助,称数日前下午,在乘车从康复大院前往重庆大学三峡附属医院下车后,将两袋衣服遗落在出租车上。
社区民警孟蓉蓉急群众所急,并未因时间已过10多天而推诿,想方设法帮忙寻找。由于只知上车时间为下午2点多,孟蓉蓉先后调取当天康复大院13时50分至14时20分时段,以及北山大道沿线监控,在对近千辆车进行查看后,仍无法确定。一筹莫展时,失主补充一条关键线索,称在北山大道等红绿灯时出租车排在首位。随后,孟蓉蓉又对各种线索进行排除,最终确定失主于1点58分,在康复大院外所乘出租车为橘色,车牌号渝F12×××……
因这事,该居民深受感动,之后与孟蓉蓉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并自去年1月8日至今,他一天不落地每天通过“微警务室”,向她分享各种宣传资料以及提供工作上的各种支持。
“身份证不见了,补办要啥手续”“昨天两个邻居为宠物吵架,今天矛盾有点激化,我挺担心,给你反映一下”……社区民警们每天打开微信,“微警务室”里的消息便一条条蹦出来,他们及时回复消息的同时,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处理相关事物。
聊微信“报”线索 助力破案的“推进器”
“这 ‘微型警务室’,除了发挥宣传调解等‘小’作用,也能帮扶转化‘重点人员’,让他们重拾生活、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还能助力我们抓犯罪嫌疑人。” 对于这个作用,周桂秋最有发言权。
一个中午,一居民发来“有个前科人员为家庭矛盾扬言要‘教训’人”的信息引起周桂秋的高度关注。而这个人,也是她一直重点关注的。为了他不再误入歧途,周桂秋立即在“微警务室”里联系他,让他来所里面谈。
一见面,周桂秋首先给了他“当头棒喝”,随后以事论事真诚劝导,向他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并设身处给他的未来出谋划策,打消了其不良想法。
之后,周桂秋总隔几日便在“微警务室”里联系他,要么关心问候,要么查询“定位”,一来二去,两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基础,他很感激民警的深切关怀,表示绝不再入歧途,努力让社会重新接纳。
这名前科人员说到做到。不久后的一天,当以前的同伙邀约其再度作案时,他不仅断然拒绝,还通过“微警务室”举报该违法行为,从而帮助民警顺利抓获4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群众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微警务室’则像一个透明、便捷、快速的‘接警平台’,群众一有线索、可在群里及时举报。”社区民警们说。
贴心便民“接地气” “警粉”逾2万人次
社区民警通过每天查看“微警务室”信息,了解接受居民的投诉举报、邻里纠纷、需求服务,即可实现对社区情况的了解掌控;通过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定时推送警方动态、便民举措、治安防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技能;遇有影响重大突发事件和涉稳敏感舆情,民警也能通过该平台第一时间发声,挤压不实炒作和谣言散播空间,引导社区居民理性表达。
而广大居民身处“微警务室”中,共建共治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事指尖一动,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矛盾、纠纷及险情发出去,很快就会有民警或社区工作人员前来解决。
“这个警务室太便民了,让公安工作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为民服务更‘接地气’,我们也切实感觉到民警就在自己身边。”说起这个“微警务室”,辖区居民们都亲切誉之“口袋警务室”。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红光派出所12个“微型警务室”的“粉丝”数已逾2万人次,每年推送转发各类安全防范、警务宣传类信息1万余条,处理群众咨询求助5000余条,通过微信群梳理各类案件线索20余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
“‘微警务室’已成为派出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网络架构,它不仅搭建起网上‘连心桥’,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解纷服务,着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还在提高警力使用效率、规范民警日常行为、促进警民和谐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果。”红光派出所一负责人表示。
文图丨程蕾 冯劲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