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教育部: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进校园 专家:禁令有必要,疏堵应结合

  • 重庆日报 2021-02-02 09:56

  

  ■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2月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家长们如何看待这项要求?我市如何落实教育部这项规定,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

  《通知》有何要求

  带手机入校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

  《通知》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家长如何看待

  大部分表示支持和赞同

  “早该如此,支持!”“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差,赞成!”“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如今的学生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刷抖音,沉迷手机的越来越多,影响成绩。”在采访中,不少家长纷纷对教育部这项举措点赞。

  “这个确实要禁止,手机很容易让孩子分心。”市民张莫华先生称,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尚在形成的小学生而言,将手机带入学校很容易影响正常的学习,而且也容易滋生盲目攀比之风。

  “手机布置作业不好,有时候加班忘了跟孩子说作业,孩子就没做。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网友@乐多多说。

  “中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校期间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他们户外活动相应减少,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视力、颈椎、腰椎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与课程管理中心主任李祥对这项举措表示支持,他说,过多地使用手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非常必要。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表示,如果不准小学生带手机,就不能及时联系到孩子,一位家长便称,“我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每天他自己上学、放学,他带着手机,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他,确保他的安全。”

  各校如何落实

  疏堵要结合,与家长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几年前,学校就已经这样做了。”李祥称,学校规定,学生返校后所有手机统一交给班主任保管,住读生星期天返校时交手机,周末放学时将手机还给学生。学生家中有急事时,家长可以联系班主任,由班主任通知学生。

  “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智能手机,老师也不能用手机布置作业。”重庆市南坪中学校校长助理朱大勇称。

  “学校一直主张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重庆外国语学校学生处主任杨健介绍,学校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功用,了解沉迷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堵疏结合,学校在2014年就将“学生在教学区内严禁使用手机”写入学校纪律规定,并在每个班级设置了几部非智能“班机”公用,以方便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三是家校共育。学校通过家委会,倡议家长共同监控学生手机使用的时间和浏览的内容。杨健希望家长起好示范作用,放下手机,多与孩子交流。

  “不仅使用手机要加强管理,平板电脑也不能过度使用。”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长邹贤莲表示,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了学生《智学公约》,引导家长和学生辩证看待智能设备利与弊,规范学生使用智能设备时长和方式。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教师也不在微信群、QQ群上布置作业,不在群里讨论个别学生情况,不强制家长打卡、接龙,通过家校合力共同营建良好智慧学习环境。

  “首先要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但也要科学管理。”我市一位教育资深专家谈到,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服务社会、促进成长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文丨匡丽娜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