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莲花村蜿蜒的山路盘旋,路边乱石坡里,不时能见到工人忙碌的身影。一些巨石被他们从乱石堆里刨出,碎成大小略等的方块石后,磊成了堡坎,别有一番景致。
两年前的9月12日,因为深度贫困乡镇的采访,初次踏上三义这片热土。
2019年4月11日,第二次来到彭水县三义乡莲花村,这个山乡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汽车停在莲花村一组,有一栋房子比起周围的房子都要漂亮。一眼便认出,这是两年前采访对象王由全的家。
用小石子铺成的小道,将院坝隔成两半。坝内有四块用地砖铺就的区域,摆放着桌凳,其余裸露的土地上,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院坝上方,是竹竿搭成的顶棚,而院坝两旁种下的葡萄藤正待花开。
院坝主人王由全是个爱折腾的人,一心想搞事业,但因家中有小孩读书,加上妻子前几年动了两次大手术,一家人陷入了困境。2015年,王由全返乡搞养殖喂猪,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2017年,市发改委扶贫集团派驻该乡的驻乡工作队副队长王祖勋驻乡后,发现王由全能干又上进,便鼓励他带领附近的贫困户一起成立养猪合作社,并利用8万元扶贫资金帮他新修了圈舍,配套了水、电、路等设施。如今,合作社吸纳了8户贫困户加入,养殖规模1000头猪以上。
在王祖勋的建议和帮助下,王由全还对庭院进行了改造,搞起了庭院经济,在养猪的同时制作腊肉、办农家乐,在家门口当起了小老板,“如今就算市场行情变化大,我们也能通过腊肉制品、招待客人保证收益,去年我就比往年多赚了3万元左右。”
王祖勋介绍,根据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力等实际情况,驻乡后他便提出发展小加工、小餐饮、小运输、小制作、小买卖“五小”非农经济,鼓励村民打造小果园、小花卉园、小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五小”庭院经济,盘活资源要素,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包括王由全在内,如今全乡已发展“五小”非农经济26户,培育“五小”庭院经济示范户15户,户均可增收3-5万元。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王由全身上,离王由全家不远,我们来到来了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多栋两层楼的小楼已经修好了,工人们正在忙着整理道路以及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不久后,当地的58户191名高山农户,就可以搬进宽敞的新家了。
一个多月前,还未正式入住的刘应万,就在这里为儿子和儿媳举行了婚礼。刘应万说,最初儿子准备结婚时,女方得知他家还住在高山地区,并且又是老房子,曾迟疑过。但得知他们一家即将搬进山脚下的新家,女方便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
王祖勋告诉我们,这些易地搬迁户搬进新家后,还有许多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
“在我们进行易地搬迁工作之初,也遇到许多村民不愿意搬迁,他们并不是故土难舍,而是有另外的原因,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带领我们参观新村时,王祖勋向我们问到,“他们担心搬到了山下,没有工作,失去生活来源。”王祖勋说,为了给搬迁户们增收,他们引入了重庆沃邦农业公司,在安置点附近建设了40多亩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
“照看这40多亩田地,还有在加工基地工作,就能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王祖勋说,通过摸底,即将搬入安置点的191人中,至少也有60多人有劳动能力,每人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让搬下山的贫困群众有就业渠道,有致富产业。
沿着安置点旁一条小路,我们来到了食用菌大棚基地。重庆沃邦农业公司负责人候春均说,40多亩的大棚已经开始运作,从这里出产的羊肚菌等产品,在外都是供不应求。加工基地的先进冷冻设备正在加紧安装,不久后即可投入生产,到时,将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当地村民。(今日重庆记者 陈科龙)
链接》》
新编《甜蜜的事业》
(原载于《今日重庆》2017年10月号)
四十多岁的人,也许还能记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拍摄的电影《甜蜜的事业》。电影讲述的是农村生儿育女、恋爱结婚、生产建设的故事。大山深处的农民王由全,也在山里“折腾”他的事业——已经让他尝到甜头的事业。养过鸡、开过酒厂、种过菜,38 岁的王由全,现在将“事业”锁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王由全家的三层小楼,差不多算是莲花村最漂亮的楼房,外墙上交叉贴着白色、灰色瓷砖,颇有些美感,让人忘了这里仍然是一个贫困村。
院坝里,瓷砖切刀、水泥铁板、水平红外线仪器这些泥水匠的行头,横七竖八地堆在墙角。
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欣慰与失落、郁闷和自责,在王由全身上交织。“男人还是要做点事业嘛。”类似的话反复从王由全嘴里蹦出来,最初感觉有点怪怪的,但他总说“这是真心话”。
货车开进村里来
到过彭水县三义乡的人,常常会用“惊险”来形容那条通往三义乡场镇的公路。那是一条在悬崖上“抠”出来的盘山公路,场镇就在公路所在的半山腰上。进出“两山夹一沟”的三义乡,必须走这条路。
王由全有个11 岁的儿子,在场镇上的三义小学念书。
三义乡场镇与莲花村隔山相望,两边都是陡峭的盘山公路,为了孩子的安全,王由全让儿子在学校住读,父子俩只能在周末相见。
每到周五,王由全就会骑着他的本田150 摩托车,到学校去接儿子回家。“有摩托车,什么都方便,通村公路直接连到了我家门口。”王由全很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通村公路不仅可以通行摩托车,更让他高兴的是自家养猪场的货车能够进出,每到生猪出栏的时候,他再不用考虑如何将生猪运出山了。
养猪场距王由全的新房子只有约两百米,附带建了一个临时的“会客厅”,摆张布艺沙发,隔壁还专门建了一个卫生间,抽水马桶一应俱全。王由全嘿嘿地笑,“人家来谈业务,总要有个坐的地方噻。”
“前天晚上,有头母猪下猪崽儿,生下5 只后,母猪就不行了。没办法,只有叫人开车来拖走。”王由全无奈地摇了摇头。于是,妻子王美淑每天要兑好几次奶粉,给小猪当临时“妈妈”。
37 岁的王美淑个子不高,穿着二女儿的校服刚合适。
她干不了重活,前些年就感到身体不适,去年检查出颈椎压迫到了神经。元宵节刚过,王由全陪妻子到新桥医院做手术,花了将近10 万块钱。
爱折腾的男人
早在2014 年,王由全就察觉出妻子身体可能有问题。
在外打工多年,他和大女儿的关系有些僵,和二女儿、小儿子也显得有些生分,加上父母年事已高,他不愿再背井离乡到北京干贴外墙砖的活计,想着回老家做点什么。
这并非心血来潮。这个不识字的男人,从小就爱折腾。
“我还是读完了八册的。”王由全笑得有些尴尬。
念完了小学四年级,王由全实则是在学校“打酱油”,基本上就是能写自己的名字。
小学没毕业,王由全便在老家捣鼓起养鸡,苦于没技术,近百来只鸡病的病,死的死,最后不了了之。
2003 年,他自酿苞谷酒,结果做了差不多3 年,倒欠了5 万多元的债,不得不把酿酒设备转手卖了。
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跟着姐夫学做泥水匠,背井离乡到北京打工,负责贴外墙瓷砖。2009 年,王由全回老家修新房。积蓄花光后,再去北京打工。这一来二去,新房修了差不多7 年,花了将近30 万。
2014 年,打工的日子结束了,王由全回到老家琢磨起蔬菜种植。老实本分的他向村民流转了十来亩地,加上自家的土地,一共种了20 亩。
那段时间,县里正好开办了微企培训班,三义乡政府让他去参加培训学习,回头在村里办个种植蔬菜的微企,还能拿到近4 万元钱的补贴。
谁都没想到,王由全上了一天课就没去了,和以前挫败的原因差不多,斗大的字不识一筐,连最简单的表格都不会填。
“小富即安”不是他的性格
王由全还是不甘心,2015 年,他又开始养猪。
在北京打工时,王由全喜欢参观养猪场,他依样画葫芦,在自家的老房子边上搭起了简易猪棚,专程跑到河北沧州购买铁栅栏,养起了100 多头猪。
这一次,他想到了“取长补短”。他在村里找来了一个会识字的年轻小伙,名叫黄凯,遇到问题,就让他帮忙上网查资料。
老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100 多头生猪终于在2015 年顺利出栏,这笔收入让王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事业”两个字似乎有了眉目。王由全决心建一个专业养猪场,扩大养殖规模。贷款,向亲朋好友借钱,王由全筹到了30 多万元。
有意思的是,他把养猪场建在了之前种植蔬菜失败的土地上。
此时,27 岁的黄凯加入了,他能识字,就能帮上王由全一把。今年初,他俩成立了豪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能有400 多头生猪出栏,总收入大约能达到八九十万元。
“我们要再修一个更大的化粪池和沼气池,再买一套干湿分离机建在这里。”王由全指着养猪场旁的一块空地,说起明年合作社的发展计划。
新房子还没装修完,一楼客厅里还堆放着河沙、水泥。
不过,左右两边的空间怎么用,王由全早就计划好了。“那边那个房间,拿来做办公室,也可以谈业务、签合同。这边这个,可以边喝茶边谈业务,轻松点。”这个跟土地打交道的男人,有板有眼地朝着“王总”的方向走着。(今日重庆记者 陈科龙 实习生 朱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