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理论学者 Anna Minton 认为,走在马路上是一种人和人、人和环境的交往方式,但越建越宽的马路,正在扼杀“步行”这种人与城市沟通的生活方式。
重庆的山城步道系统,重新让人与城亲密起来,它既是出行的便民道,也是山水游憩的休闲道、乡愁记忆的人文道、城市体验的风景道,更是人与城的“沟通之道”。
老步道里的新品质
“你看江中心,那块坝子就是著名的珊瑚坝,以前是军用机场,两旁都是我们‘桥都’的各种长江大桥,嘉陵江上的桥明天我再带你们去看……”在山城第三步道的栈道上,曾在山城巷居住过的张淑萍张孃孃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得意地为上海来的亲戚介绍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像这样带着外地朋友来山城步道上旅游,文竹这两年已习以为常。她是青年旅社瓦当瓦舍的工作人员兼城市漫步活动的领队,所谓“城市漫步”,她说“就是带着外地游客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在城市的市井生活中,寻找城市文脉”。
这两年,山城第三步道已成热门景点,在旅行网站马蜂窝上,一条发布于2018年12月的山城第三步道攻略,就有十多万的浏览量。
常穿梭于这条步道,文竹坦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不断提升的品质感”。
文竹说,第三步道很能体现重庆“山城”的立体感,但以前不太愿意带旅客来,特别是雨天,路窄地滑,周围环境不太好,卫生条件也不尽如人意。现在,第三步道经过系统打造,路变宽了、干净了,旅客们印象很好,文竹也会很开心。
“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门诊部”旧址原是仁爱堂医院,文竹指着地面的建筑痕迹说:“过去这里垃圾成堆,味道很不好闻,旅客拍照都要躲得远远的。现在,你甚至可以坐在路边休息。”仁爱堂遗址正在进行百年消防头盔展,上个月,一个法国游客还惊喜地给文竹介绍,“这就是我们法国消防员头上戴的帽子。”
再往前,抗战时期川军将领兰文斌的宅邸厚庐已经被围挡起来,正在进行保护性修复,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
棉花街步道串联起了洪崖洞和湖广会馆
步道上增加了对城市文化的介绍,让游客更清楚的了解重庆历史
被步道改变的居民生活
步道的打造,改变的不仅是老街老巷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改变了老巷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山城巷步道居民脸上洋溢的那种自信,我们在千厮门山城步道周边居民的脸上也见到了。
千厮门山城步道位于棉花街,可以直达洪崖洞,长约两百余米的步道又直又陡,两旁全是顺势层层抬升的老居民楼。文竹正在考虑将这条步道纳入城市漫步活动的线路:“如果说第三步道是城市景观的缩影,那么这条步道折射的就是居民生活。”
走在步道上,正遇见回家的陈雨,她租住的房子就在步道旁。面对改造的步道,她特别兴奋,“现在,我走在路上很有安全感。我在洪崖洞上班,下晚班是常事,以前这一带的路灯都感觉是黑黢黢的。”
陈雨特别期待明年的夏天,因为这里的步道陡直,江风会顺着步道往上吹,“在步道上散步或者席地而坐,会非常爽。”
步道上,有两个照着缆车样子打造的休闲亭,这也是文竹来踩点的原因之一,“最近缆车很火,据说朝天门缆车要在原址上复建,很多旅客想来体验,我们正好提前踩点。”
黄葛古道
漫步山水的景观步道
在与山城步道有关的城市漫步线路中,文竹特别提到了一条山林步道——南山黄葛古道及串联的黄桷垭老街。
“很多外国游客都会指定这条路。”在他们心目中,这条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代交通干道,是了解重庆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线索。
上个月,两名来自荷兰的旅客,对古道两旁的黄葛树和诗词题刻赞叹不已,一位游客坦诚地告诉文竹:“我看不懂它们的意思,但仅仅是把这些文字当图片来看,就已经很美了。”
黄葛古道如今也在进行细致的修整、加宽。两名游客在凿石板的工人旁拍了很久的照片,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手工凿石板的画面。
因为道路的修建,一行人还偶遇驮砂石上山的马队,这种与记载中茶马古道别无二致的运输方式,让那两名荷兰游客瞪大了眼睛。
除了古道沿途的人文景观,郁郁葱葱的山林也让这两名游客流连忘返。“这一次徒步,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重庆山城的城市文化。”行程结束,游客一边吃着豆花饭,一边感叹。
除了山林步道,重庆的滨水步道也越来越“亲民”,改造后的北滨路步道不仅有天蓝色的慢行道、橘黄色的慢跑道,还增加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自行车道,这对很多重庆人来说,算是一种新的吸引力。
在重庆上班的西安人张舒就很兴奋,“以后想骑自行车,就去北滨路。”
文:今日重庆记者 高维微
图:文竹、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