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洪水来袭 看重庆应急体系如何“应考”

  • 重庆日报 2020-08-25 09:39

  8月22日,重庆将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调整为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此前两天,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嘉陵江2020年第2号洪水相继通过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这次我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造成15个区县26.32万人受灾,淹没商铺2.37万间。截至22日洪水消退,重庆坚守住了“零死亡”目标。

  山城无恙,两江安澜。

  特大洪水来袭,无疑是对重庆应急系统的一次“大考”。

  “零死亡”的成绩如何得来?重庆应急系统又是如何应考的?

菜园坝派出所民警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巡逻(渝中区公安分局 供图)

  提前谋划

  措施提升一级 工作抢先一步

  时间回溯到8月13日下午,受四川盆地强降雨影响,重庆涪江、嘉陵江流域已出现涨水过程,沿江区县汛情告急,第22次防汛抗洪视频调度会议在市应急局指挥中心召开。

  入汛后,我市召开防汛抗洪调度会议的频率就非常高。“这与今年复杂的天气有关。”市应急局总工程师马彬说,今年汛期降雨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同区域内降雨多次叠加,导致山洪灾害频发,险灾情明显偏重。

  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洪救灾工作,密集安排防洪救灾调度,要求全市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责任制,做好应急预防、抢险救援、灾后善后等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实上,早在3月20日,重庆就根据部署召开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会议,分析研判今年汛期的形势,并提出:坚持抓早、抓小、抓短、抓紧的防汛抗旱工作主基调。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会议决定将重庆今年的防汛抗旱措施提升一级、工作抢先一步。

  为抢抓时间,4月上旬,市防办、市应急局联合规划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组成8个检查组,由各部门分管负责人分别带队,开始对全市各区县汛前准备工作进行拉网式综合检查。

  这是汛期“大考”前的一次“自我测试”。

  “今年是市级应急部门完成机构改革后经历的第2个汛期,区县机构改革也刚刚完成。”马彬表示,模拟实战演练,检视改革成果,找到不足,才能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

  这次汛前拉网式大检查,有重要发现——我市的防洪标准不够高!为此,全市抓紧在汛期来临前对防洪标准做了调整。以调整较大的北碚区为例,北碚城区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0年一遇提升为现行的100年一遇;沿江防洪护岸工程的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升到了现行的50年一遇。

  管理 组织 人员 制度

  四大体系联动 “一触即发”

  特大洪水来袭,洪峰过境时超保证水位8.65米的磁器口,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的?

  8月13日水利部门发出预警,14日起涪江、嘉陵江、长江重庆段将陆续出现洪峰水位。接到预警后,沙坪坝区应急局立即在磁器口成立了现场指挥部。随着洪水持续上涨,8月17日,现场指挥部决定封闭警戒下河道路51条,设置值守卡点29个、警戒标识22处。同时,城管执法队、应急救援队、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共400多人开始疏散磁器口附近居民,劝导商户撤离。

  磁器口的安然无恙,来自一系列按部就班的动作,而推动这些动作的就是应急管理、组织、人员、制度“四大体系”。

  市应急局局长冉进红介绍,2018年10月市应急局挂牌成立,2019年5月市减灾委员会及相关专项指挥部成立,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也纳入了成员单位。由此,我市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即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网格的综合应急“五级网络”;横向即市、区县各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内设机构全覆盖。

  其次,我市组建了“两委、十一办、四指”的应急指挥体系。“两委”指的是安委会和减灾委;“十一办”指的是道路、水上、轨道、建设施工、危化安全等专项办公室,以及森林、防汛、地灾、气象等4个专项指挥部。

  在没有建立应急指挥体系的时候,防汛救灾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到底。现在,在市减灾委的统一部署下,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成员单位都参与进来。“其中,专业的预警主要由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发布,综合的预警和应急响应由市应急局发布;市应急局主要负责调度救援队伍,各成员单位和区县应急队伍配合调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冉进红介绍。

  应急人员体系建设方面,全市目前已经拥有防洪、地灾、森林灭火、危化、矿山、水上、隧道和航空等领域14支市级专业抢险队伍。比如8月19日,出动两架直升机救出江北区郭家沱街道两名被困群众的,就是市应急局航空救援总队。

  制度方面,通过不断磨合完善,全市已经建立起“3+8”制度架构,包含监测预警、值班调度、处置救援3个方面,排查监测、研判预警、信息接报、力量调动、现场指挥部建设、现场处置、调查评估、救灾工作8项制度。

  一旦有灾情发生,四大体系就带动全市应急系统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其中的每个成员犹如一个庞大中枢指挥下的神经末梢,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运行。

  8月18日,我市首次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启动后,全市设立防汛应急救援指挥部,区县也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指挥部;加强应急物资调度,按照指令依法依规调用和征用应急资源,必要时请求调集国家级救援队伍增援;成立专家组,提供抢险救灾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应对特大洪水灾害时,我市由于抓好了灾前预警、灾中救援和灾后救助,因此呈现给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答卷”不仅仅是“零死亡”,更有忙而不乱,有序推进。

  科学调度 群策群力

  “1+7+N”会商机制优化流程

  在8月13日召开的防汛抗洪视频调度会上,潼南、铜梁、合川、北碚、沙坪坝等区县报告了洪水应对情况,市水利局、市气象局预测了此次洪峰的体量和到达时间。

  经过会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判断:新一轮洪峰即将形成,未来几天将过境重庆。指挥部下达命令:立即转移临灾、临洪区域的人民群众。

  这样的临灾会商已成为常态。近两年来,重庆正按照“1+7+N”架构开展自然灾害防治趋势会商研判,“1”即年度趋势分析;“7”即7个重要时段趋势分析,“N”即根据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或重点节点活动开展的临灾会商。

  “原来我们只有‘1’和‘7’,会商制度没有现在灵活。”马彬称,以前会商的启动是依据《自然灾害市、区县联合会商制度》,现在只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暴雨等风险预警,就可以启动临灾会商,各部分群策群力,科学调度。

  大考之后查漏补缺

  常态群防需补齐短板

  6月22日上午9点左右,綦江河涨水加速,文昌宫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组织居民撤离。社区内小游汽修厂的负责人游帮跃此时还在观望。等到10点,洪水漫过路沿。游帮跃这才意识到危险,“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厂里很多配件和待修的汽车都泡在水里,我们损失很大。”

  游帮跃选择观望是有原因的。去年夏天,綦江区也预测有洪峰过境,小游汽修厂听从指令做了大范围的设备转移。最终洪水却没有来,公司损失不少生意,还承担了运输成本。

  市应急局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工作人员罗永夔认为,预警的准确性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这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即使全都做到了,预警也无法做到百发百中。人在洪水面前很渺小,只能心存敬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常态群防还需补齐短板。”市应急局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处处长陈龙说,目前,对准确报告灾情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激励机制。“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首报告奖励机制,根据报告的时间和内容的准确性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能进一步延伸应急体系的‘触觉’。”

 

  文丨郭晓静 崔曜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