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潮”起来的农产品乘风破浪:重庆叫响一批独具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

  • 重庆日报 2020-08-12 09:31

江津区一花椒加工企业产业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收花椒(资料图片 聂堃 邓永平 摄/视觉重庆)

梁平区合兴镇天龙村一组,村民把采摘的柚子放到集中收购点(资料图片 刘辉/视觉重庆)

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种薯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7月,“巫溪洋芋”成为我市唯一入选首批100个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这意味着“巫溪洋芋”拿到了出口欧盟的“通行证”,将获得欧盟及其成员国的保护和监管。

  “巫溪洋芋”是我市已登记的6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一。“重庆立体气候明显,资源禀赋独特,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有利条件。”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何让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给农户带来“真金白银”?近年来,我市农产品通过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植入地方文化创意等,叫响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技术创新 巫溪洋芋产值翻番

  8月初,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马铃薯(也称“洋芋”)已收完,种植户谢进轩打开偌大的储藏库,将50多公斤一麻袋的马铃薯扛上大货车。“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就卖出了300多吨马铃薯,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今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40多岁的谢进轩掰着手指算账,高兴得合不拢嘴。

  巫溪县地处三峡库区,特殊的山地小气候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据巫溪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当地已有农户小规模种植马铃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马铃薯更成为巫溪“三大坨”(马铃薯、苞谷、红苕)之首。对于马铃薯,谢进轩再熟悉不过了,每年立秋过后,父亲都要留下一部分收获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待来年春季,切下带芽眼的薯块播进地里,种下一年的希望。“可是记忆中,马铃薯的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父亲眉头紧锁,我却帮不上忙。”谢进轩感慨道。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巫溪县便致力于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他们发现,用传统方法种植马铃薯之所以产量低,是因为在播种时,种薯自身携带的病毒一代传一代,最终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和减产。“要解决这一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得首先为马铃薯种薯脱毒。”巫溪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他们首先利用生物技术从优质马铃薯种中分离出不含病毒的马铃薯茎尖,茎尖在试管内通过无土栽培技术长大后,再经过移栽或扦插,结成脱毒微型马铃薯,即通常所说的马铃薯原原种。原原种繁育出的马铃薯叫作原种,原种扩繁出的马铃薯为良种,并作为种薯销售给农户种植。

  谢进轩没有想到,父辈们种植马铃薯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自己却靠它致了富。政府不仅向他免费提供脱毒种薯,还定期进行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晚疫病统防统治等技术指导,保障马铃薯提质增产。“这几年,我种的马铃薯亩产提高了20%以上,每公斤收购价在1.8元左右,产值翻了一番。”谢进轩告诉记者。

  在巫溪县,像谢进轩这样的马铃薯种植户还有10余万户,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约50多万亩。而今年7月,“巫溪洋芋”更成为我市唯一入选首批100个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标农产品,这将进一步助推巫溪马铃薯种植技术向欧洲高标准靠拢,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延长产业链  江津花椒提升产品附加值

  江津区慈云镇聊月村,花椒种植户杨才清这几天格外开心。几天前,他听说合作社正在和江津四大花椒企业之一的凯扬农业公司商议,拟将花椒树的嫩芽也纳入收购范围内,用来制作花椒茶。“嫩芽采摘可以从每年3月持续至5月,如果协议达成,我种植的6亩花椒树仅采摘嫩芽每年就能卖上1万余元。”杨才清告诉记者。

  江津被称为“中国花椒之乡”。早在元朝当地就开始种植花椒,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江津便针对其特有的青花椒制定了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规划,并逐步推行“矮化密植、修剪整形、科学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的科学种植技术。目前,江津区共有62万户农户种植青花椒,全区种植面积达55.5万亩。

  每年到7月,一簇簇青绿色的花椒果子缀满枝头,花椒林下弥漫着“椒麻”的味道。虽然技术改良让青花椒产量逐年递增,可杨才清却有了新的烦恼:去年,花椒价格遭遇“滑铁卢”,每公斤收购均价在8.2元左右,比往年低了不少,虽然去年他一共收获了6吨花椒,但整体收入并不比往年高多少。

  江津区主产的“九叶青”花椒全国闻名,2008年成为我市首批登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然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青花椒价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让椒农陷入增产难增收的窘境。为降低市场波动对花椒销售价格的影响,江津区持续发力做大做强精深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优质资源变为滚滚财源。

  在江津凯扬农业公司,记者看到,几名工人正忙着将青花椒装载至智能生产线上,经过冷榨、萃取等工艺,生产出高纯度的花椒油。“这些青花椒由于采收时间稍晚,作为鲜花椒或干花椒销售时,往往会被商家压价,可一旦加工成花椒油,不仅利润翻了几倍,而且也不再受花椒市场行情影响。”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提取花椒果实中的芳香物质,他们还研发了花椒香皂、花椒精油、花椒酸奶等产品,其中,一瓶30ml的花椒精油就能卖到18元。去年,凯扬农业公司又将产业链从花椒果延伸至花椒叶,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制作的花椒茶不仅口感醇厚,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虽然市场价卖到了每公斤1000元,但依然备受市场青睐。

  “老椒农都知道,花椒浑身是宝,目前,江津花椒已基本形成了从叶子到枝干到果实的全产业加工链条,花椒树利用率达90%以上。”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花椒枝干的回收利用还停留在制作燃料这类初级层面,下一步,江津将与西南大学合作,从废弃的花椒杆上提取亚麻酸,用于研发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保健药物等,进一步提高花椒产业的附加值。

  赋予文化内涵 梁平柚打响品牌知名度

  “当梁平柚被赋予文化内涵,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农户销售的不仅仅是一种水果,也是一种情怀,一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再生。”梁平旭焰农业公司总经理唐晓东告诉记者。

  唐晓东的老家位于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这里自古便是梁平柚的主产区,生长着5000多棵树龄上百年的老柚树。在创办农业公司之前,唐晓东一直在成都一带打工,看着街边的梁平柚10元钱能买3个,而超市里的福建蜜柚一个就能卖七八元,唐晓东心里很不是滋味。

  “早在2008年,梁平柚就被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由于包装简陋、缺乏品牌、宣传单一等因素,产品销售一直停留在低端市场。”梁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五六年前,种植户还没什么品牌意识,采摘的梁平柚无论卖相好坏,都一股脑装在大麻袋里论斤卖,行情最好时也不过1.4元1公斤。那时,柚农的思想还是以量取胜,只要客商买得多,价格再低点都没问题。

  2016年,返乡创业的唐晓东在偶然间得知梁平柚的由来:乾隆年间,福建一位姓刁的知县回家省亲,将福建特有的柚子树带到了老家梁平,经过长时间自然选育,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梁平柚。唐晓东从中看到商机,率先注册了商标“刁老爷的柚”,并融合明清文化,设计出刁老爷卡通形象,印在包装盒上。这一文化创意让“刁老爷的柚”收获了一大拨“粉丝”,这一年,唐晓东的柚子销售价比普通散户的高出了一大截。

  受唐晓东启发,越来越多的柚农开始注重品牌打造,梁平柚步入品牌升级“快车道”。2018年前后,梁平就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在全区推广柚子分级制度,引导村民按照重量、大小、糖分含量的不同分级柚子,再根据等级高低设置价格,一改过去大麻袋论斤卖的状况。2019年,梁平又发布了全新区域公共品牌——“梁平柚”,打出了“柚香,柚甜,柚出色”的品牌口号。品牌通用的包装不仅在显眼位置印上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图案,还以漫画的笔触,结合梁平独特的民俗文化——“抬儿调”,绘制了十几个挑夫抬着一颗硕大梁平柚的场景,寓意“金黄柚海,丰收喜庆”。此外,为契合年轻人的品位,当地还联合文创公司推出了多款与柚子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柚子雨伞、手机壳、钥匙扣等,大大提升了梁平柚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

  “区域公共品牌将‘多小散’的种植业主聚合起来,抱团闯市场,而通过植入文化创意,又使梁平柚形成独特的品牌印记,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再到卖文化的飞跃。”梁平区农业农村委该负责人坦言。

  相关新闻>>>

  我市将加大力度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今年,我市又有9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包括涪陵青菜头、巫山脆李、马喇湖贡米、巫溪独活、奉节脐橙、丰都锦橙、二圣梨、太和黄桃、铜梁莲藕,至此,我市已有62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区域,其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以巫山脆李为例,今年前期降雨量大,受天气影响水果市场持续低迷,而巫山脆李被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后,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今年其优质果的收购价依旧保持在每公斤30—40元之间,且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数量不断增长、品类不断丰富,在全市6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种植业产品总规模51万公顷,畜牧业产品总规模950万只、10万头,渔业总规模达7000公顷。其中,经作类产品28个,产量366万吨;蔬菜产品22个,产量557万吨;畜牧类产品7个,产量2.7万吨;粮油产品4个,产量18.6万吨;渔业产品1个,产量30万吨。

  不过,目前我市部分区县仍存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不特、品牌不强、保护不力等问题,从地理标志产品到地理标志品牌还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区县品牌意识不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成功后,却没有后续的营销跟进,导致知晓度不高,限制了市场拓展,一些来自政府部门的证书持有人更是将证书锁在柜子里,不授权企业使用,为登记而登记,致使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我市将加大力度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一方面,通过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推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围绕特色资源发掘、特色产业发展和农耕文化发扬,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打造出全新的品牌形象,实现大单品联合、小产区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地标农产品切忌盲目扩大规模

  在我市渝东北一个贫困村,曾有农业公司投资近千万元,从陕西引入优质种苗,种植了400余亩石榴树,本以为石榴结果后能卖个好价钱,可没想到石榴树长得枝繁叶茂,结出的果实却小而苦涩,老板压价销售也无人问津。眼看砸下的钱就快竹篮打水一场空,老板苦不堪言;村民们拿不到土地流转费,怨声四起。所幸,驻村工作队出面,找到业主接手,重新规划产业,村里的产业才重新发展起来。

  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产品生产的品种和品质取决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同一农产品离开特定的生态环境就会形成不同的品质差异,尽管运用科学技术能使农产品单产率节节攀升,但如果违背农业自然规律,超越特定的生态环境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却会适得其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区县都将提高产量、扩大规模作为考核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的一大指标。但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地标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应取决于特定地域范围内其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合理的生产手段,盲目扩大规模必然会损害品牌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纵观全国,因盲目追求产量、规模,最终导致产品品质下降,特色损害的案例不胜枚举:2014年前后海南香蕉种植大幅减产、2015年陕西多地油桃滞销、2016年湖南多地柑橘滞销……

  事实上,与平原地区相比,以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更应成为珍、特、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在产业方面不应搞“一刀切”,而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地标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从低层次、单一化向高层次、多样化转化,生产出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产品。

 

  文丨左黎韵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