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重庆"蚕丝人工神经"达国际先进水平 多家风投争相合作

  • 重庆日报 2020-08-09 09:19

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

重庆“蚕丝人工神经”达国际先进水平 多家风投争相洽谈合作

 

  以晶莹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8月7日,记者从市畜牧科学院获悉,该院蚕业研究所的“蚕丝人工神经”项目,经专家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江苏等地风投公司,争相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记者在该研究所看到,一只白色大鼠在食物引诱下,正在特制跑道内活动,看上去与健康大鼠一样敏捷、矫健。

  “3个月前,这只大鼠的左后腿做了蚕丝人工神经植入术。”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周婵介绍,“我们对这只大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行了测试,发现蚕丝人工神经的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

  自体神经移植,是指从自身健康神经中截取一段植入缺损神经中。从术后恢复情况来看,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往往会让作为供体的健康神经恢复缓慢;而植入的神经轴突又容易无序生长,严重影响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0年,周婵开始研究“蚕丝人工神经”。在财政资金资助下,市畜科院成立了“蚕丝及关联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有固定科研人员十余人。

  “科研人员大多有医学背景。他们利用蚕丝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以处理过的蚕丝为‘线’,来修复神经缺损,不断探索蚕丝在医用材料中的应用。”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告诉记者。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直径1毫米的圆柱体横截面内,这些蚕丝可以组成有6000余个孔洞的‘轨道’,横截面与莲藕横截面类似,可以让单根神经轴突的单个细胞通过,确保再生的神经轴突纤维能有序生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周婵介绍。

  国外最新研究显示,在直径1毫米的圆柱体横截面内,这类人工神经现在最多可以做到数百个“轨道”。周婵团队目前的研究达到的轨道数量,已与坐骨神经中的轴突数量相当。在本月初的评审中,来自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1名专家认为,该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每年我国有30万至45万名神经损伤病患,大多通过自体神经移植进行修复。

  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吸引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风投公司同时瞄准该项目。他们正积极与周婵团队接洽,希望加快这一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文丨罗芸

编辑:陈怡璇
最新发布的信息
【动态】开票了!陆川导演舞剧《天工开物》即将登陆重庆(2024-12-25)
【动态】两江年度慈善典型案例评审结果揭晓(2024-12-25)
【动态】鲁渝携手点亮就业创业“星光”(2024-12-25)
【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秦大益、曹利芳:十余年如一日运营“背篓轮渡”(2024-12-25)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瞄准新一轮人工智能新热点加速产业化落地 具身智能 重庆先行一步(2024-12-25)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国跨省取水权首单交易在川渝完成 梁平将向达州“送水”100万立方米(2024-12-25)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主要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见效 我市多数示范片单产提升幅度超过10%(2024-12-25)
【动态】“重庆造”加速出海 陆海新通道跨境铁路汽摩专列及跨境公路班车联动首发(2024-12-25)
【动态】2025年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出炉(2024-12-25)
【动态】重庆成为2025年春晚分会场(2024-12-25)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