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127份调研报告建言“双城记”——市政协常委会重点协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重庆日报 2020-07-18 09:35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庆今年认真谋划推进的重点工作,更是市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点。如何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根据市委总体工作安排,7月8日、9日召开的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议聚焦“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重点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市政协通过组织广泛调研、网络议政等多种方式做了大量协商准备工作。183名政协委员及界别群众报送了141条社情民意;各专委会,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各区县政协共64家单位及部分市政协常委提交了调研报告127篇,为历次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之最。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次常委会议还首次采取了分组协商视频联动和大会协商视频发言形式,把协商议政的触角拓展延伸到基层,实现了会场内外联动,协商有声有色。

两天时间里,委员们热情参与,也将丰富的调研成果带到了协商会现场。大家认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关心厚爱,我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大家表示,将强化责任担当,找准履职切入点,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聚合力、添助力。

搭平台

构建高效率治理体系

成渝地区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推动两地要素流动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地缘基础、产业基础和合作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地合作发展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壁垒。

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九龙坡区政协副主席任红委员认为,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削弱了成渝两地民间资本的合作交流。“重庆直辖后,两地间行政壁垒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密切联系削弱。两地在地方资源的竞争和对国家政策扶持倾向的竞争等方面都较为激烈,地域间的企业合作和产业互补日趋弱化。”

任红认为,这使得两地民间经济合作的层次较低、辐射面较窄、规模较小。

与此同时,万州区政协副主席徐素环委员也认为,成渝地区在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一定意义上,存在互相竞争的问题。

竞争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地跨地区产业合作和要素自由流动。如何消除壁垒,委员们纷纷建言。

徐素环建议,中央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对“双城”差异化定位,破除“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的瓶颈,构建高效率治理体系,促进“双城”要素联动牵引流动。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如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促进“双城”要素向心集聚流动。

任红提出,可通过建立多层次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例如建立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分工与互补、合作与竞争来深化各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形成错位布局、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格局,打破行政体制障碍“玻璃门槛”。

令人欣喜的是,壁垒正在打破,门槛正在消除。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半年来,川渝两省市高位推动,密切配合,共同谋划,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题起势。

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方面,目前在两省市层面,已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四级合作机制。5月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重庆)进入实体运行,两地互派工作人员正式到岗到位,建立起常态化工作机制共推合作有序开展。两地互动往来也日渐密切,今年以来,重庆和四川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达146份。其中,市级部门签订85份,区县党委政府部门签订协议61份。特别是毗邻地区之间交往频繁,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热点不断、亮点纷呈。

畅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打破行政藩篱,让经济活水流畅,首先要做到交通一体化,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加强川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成为此次常委会协商建言的重点。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使命,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杨清明委员认为,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川渝两地应立足现有的交通基础,加快构建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等多种形式的水陆相依、交通便利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同时以新基建为契机,统筹成渝两地的资源,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铁路办事处原主任夏恩鹏委员认为,我市社会物流成本较高、资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究其原因,夏恩鹏分析认为,主要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未完全形成,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未形成联合经营合力。同时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形成,流通环节多、渠道长,交易次数高,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方式之间的信息碎片化、孤立化,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信息不对称和缺失,使得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结合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进铁路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加快推进我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夏恩鹏认为,当前,应加快出入渝铁路大通道和多式联运物流大节点的形成。

具体而言,他提出,加快出入渝大通道建设,尤其加快推进渝昆、郑万、黔张常等各方向出入铁路大通道建设,通过增加中欧班列(成渝)、陆海新通道、渝蓉城际快运班列等谱系化产品,与成都各铁路物流中心共同形成西部最大物流场站集群。

同时加快国际物流枢纽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鱼嘴、团结村、小南垭、黄磏等1000至2000万吨级国际铁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引导相关工业、商贸和公路、水运企业逐步向所在区域铁路物流中心集聚,与成都的城厢、龙泉驿、新兴镇、天府空港等既有或规划铁路物流中心形成联动。
需加快区域次级枢纽节点建设,以涪陵龙头、万州新田水铁联运中心建设为样板,各区县重点建设若干500至1000万吨级铁路物流中心,加快布局无轨营业部、无水港、代理点,完善分拨配送中心功能,并为成都提供进出长江的港口。

此外还应建设汽车产业物流基地,以重庆枢纽东环线、鱼嘴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基础,联合成都龙泉驿(经开区)汽车城铁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共同建设成渝国际汽车产业物流集群。

建设高铁快运网络,依托成渝等高速铁路和未来的高铁货运动车组,开行重庆与成都1小时达、周边省会4小时达、北上广深半日达的高铁快运班列,形成最快跨省快运网络。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项战略重点任务,重庆与四川共同研究确定第一批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16个,涉及总投资约3860亿元,其中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2个、内河水运项目1个,此外还有3个产业项目。

这位负责人透露,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七大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着力在“外联”和“内畅”上双管齐下,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渝武扩能、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江津至泸州北线高速已集中开工。内江至大足、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重庆段正加快推进。

强支柱

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优势产业整合

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优势产业整合是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支撑,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提升成渝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的重要抓手。两地产业整合如何发挥“1+1>2”的效应,在统筹整合中实现双赢,备受关注。

在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税务局一级巡视员董青委员看来,目前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优势产业整合的主要障碍在于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跨地区产业合作和要素自由流动受到一定制约。同时产业政策体系一体化程度较低,低层次、低水平的过度优惠产业政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此外产业开发开放平台错位发展、合作共赢不足,自贸试验区改革互动性和互补性不够。

为此,董青建议,应强化推动两地优势产业整合的协调机制,形成共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工作机制,探索优势产业整合的利益分享机制。在利益分享机制方面,可联合国家有关部委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与承接地的GDP分计和税收分成机制、跨区域总部财税利益分配机制和企业迁移、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共建共享机制。

董青还认为,川渝两地应全面形成成渝优势产业整合的规划引领,共同营造成渝优势产业整合的发展环境,共建共用成渝优势产业整合的发展平台。在产业统筹布局中,应尽快启动两地优势产业一体化规划,携手打造中国制造重要增长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和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同时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推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委员认为应创新构建各美其美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要注重集群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起点承接制造业转移,形成各区各具特色、整体以“电子终端+汽摩和装备”为主导,消费品、材料、能源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体系,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就毗邻的地区产业发展,吴安认为,可支持江津、泸州开展综保区合作,探索建立川渝自贸区协同创新示范区。支持綦江加快国际陆港建设,与四川自贡、贵州遵义国际陆港联动发展。支持涪陵、长寿联动打造全市重要商贸物流中心。支持渝北、长寿与四川广安共同打造综合性商贸物流基地。

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两省市聚焦产业发展做强项,突出建基地、强链条、聚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目前两地签署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协议,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接联络专项工作组。达成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成渝统一的招商IP。签署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农业会展、动植物疫情联防联控等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巴蜀文化走廊”系列活动,引导两地共建精品旅游线路。

促共享

加快完善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不仅有助于双城融合,人流互动,更有助于增强两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此,委员们也纷纷建言。

“出台同城化公共服务发展政策,有助于打通人才流动渠道。”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史全波委员建议,可在教育、住房、社会事务等方面出台同城化发展政策,例如出台成渝地区选择学校享受同城化待遇政策;不断完善并切实抓好高层次人才来渝、来蓉发展子女就学问题。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解决异地办理社会事务类的问题,实现两地同城办理有关业务,包括身份证、护照等遗失后异地可直接补办;两地社保、医保、公积金可异地缴存和使用;档案信息可异地查询调阅等。

徐塞声委员认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以创新发展为主。他建议参考学习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经验,从户籍迁移“一站式”办理、通讯一体化、铁路月票制、公交一卡通等相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工作入手,逐步解决医疗、养老等相对困难的工作。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刘贵忠委员认为,两地应加快推动建立一体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在促就业、稳就业方面发挥联动作用。同时建立完善教育领域互联互通机制,促进两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聚焦扩大覆盖面、提高供给质量,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目前两地建立了人才共享机制,推动“重庆英才卡”与“天府英才卡”互认。成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动两地高校学分互认、学科互补、科研成果互认。签署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签订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公共图书馆联盟框架协议。签订人社公共政策和行政许可合作协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作协议。推动川渝跨省门诊特殊疾病费用直接结算。开展养老服务、救助工作等合作。推动公积金互认互贷、资金融通。

文|戴娟 见习记者 何春阳

编辑:何婷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