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立“责”于企 履“责”于行 北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今日重庆 2025-01-16 16:21

  近日,《重庆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发布了2024重庆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榜单。位于北碚区的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颜宏齿轮工业有限公司、重庆载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红岩建设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神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寰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登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榜。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维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策略,也是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北碚区大力传承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帮助职工成长,以及踊跃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多方面的努力,展现了北碚区民营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了更多企业投身社会责任实践。

  践行绿色发展 企业向“新”而行

  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顺多利机车)曾是一家传统压铸企业,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增长,2019年起,企业走向数字化转型之路。经过数字化改造,如今,顺多利机车已经建成了“高端铝合金产品制造数字化车间”和“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压缩机零部件数字化车间”,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100%,生产效率提高20.83%,单位产值能耗降低9%,产值提升32%。

  走进生产一线,原本用于铝锭熔炼的地坩埚烧焦炭方式已不见踪影,改为先进的自动化天然气熔炼炉,并配备集中除尘装置,不仅让铝液温度精准可控,也提高了压铸工件质量,使吨铝能耗降低30%以上。“公司还投建了日处理能力100吨的污水处理站,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水生成。”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都会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废水、废气、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环保要求。

  “这些灯不仅照亮了工作空间,也照亮了企业节能之路。”在顺多利机车办公区域和生产车间,头顶的照明系统已然焕新,3650盏LED高效节能灯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光芒,节约功率125Kw。与此同时,顺多利机车顺应国际市场绿色能源需求,与中广核(北京)售电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绿色电力交易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每年购售绿电占全公司耗电量的50%,约1050万Kwh,每年可减耗标准煤5700吨,减排二氧化碳1.05万吨。

  清点打包、装运上车……在顺多利机车的机加车间,一件件新赶制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整装待发,它们承载着企业的创新成果,远销百余个海外市场。顺多利机车用实践证明,践行绿色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为社会环境效益添砖加瓦。

  从就业到专业 由工人变“匠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已经从单一的慈善捐赠扩展到吸纳就业、员工福祉、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重庆红岩建设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红岩建机)主要从事桥梁隧道检查维护及相关设备设计、生产和维保,先后承担了江苏苏通长江大桥、浙江舟山连岛工程、香港将军澳大桥等百余项著名桥隧的检养与维保工程,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100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荣誉。

  “我们是2017年进驻的,近8年时间里,企业产值从600万提高到1亿以上。”红岩建机董事长熊劲松告诉记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两倍,职工从42人增加到120多人,人员结构更加优化,学历层次显著提升。

  “不仅要解决就业,还要让职工在企业里有进步、有发展。”熊劲松表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一线工人必须持有特种合金材料焊工证、低压电工证、施工升降机安拆证等特定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一方面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定制系统培训课程,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机制,手把手传授实操技巧,尽力帮助每个职工取得需要的证书。如今,车间专业技能人员的取证率达到80%,有人甚至持有多个证书,实现了一专多能。

  职工任鹏入职时只有20岁,一来就被分到了业务技能熟练的“老师傅”身边,同时参加了多项企业培训计划。在实践指导和专业教学下,他顺利取得资格证书。任鹏的成长并非个例,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转型技术人员,企业专业技能人员的年龄结构愈发合理。从50岁业务骨干到20岁的新生力量,各年龄段人才形成了稳固且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我们通过技能培训、实岗锤炼、树立典型等方式,在多个一线岗位培育自己的红岩工匠。”工人唐财国2005年进入红岩建机,负责现场安装与调试桥梁检修车,19年来他取得多项专业证书,在企业制度激励下,参与20多个桥梁项目建设,2023年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技能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基础,科技人才队伍则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进驻时企业只有一个工程师,还是退休返聘的。”熊劲松介绍,如今,企业有工程师22人,形成了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的科技人才梯队。

  工程师张波2019年通过大专院校招聘进入红岩建机,“只要有行业技术交流会、相关学术研讨会,公司都会鼓励我们去学习。”张波说,这一方式让他得以快速了解行业要求和前沿技术,“高工”师傅们的倾囊相授也让他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为了更好助力技术人才成长,企业还积极开展大专院校科研合作,为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才参与高校专题研究。鼓励他们成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一些重大的科研课题,甚至参与行业产品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的编写,在对外技术交流中实现自我成长。“我们的技术人才都是依靠自身培养体系成长起来的,离职率很低。”熊劲松介绍,在专业成长之外,企业也激励职工踊跃向党组织靠拢,在职党员由5人增加到15人。

  “你要不要加入工会?”是每个新职工到来时都被问到的一句话,“有事找工会”更成为一线职工的共识,工人告诉记者:“在企业能成长、有归属感,让人想一辈子在这儿扎根。”这样的深厚情感,正是企业在追求价值与责任双赢中的社会实践成果。

  建新路、找销路 企业乡村双向奔“富”

  隆冬时节,走进北碚区东阳街道桃花山村,一排排新鲜采摘的蔬菜整齐码放,一包包水灵灵的柑橘破袋而出,村民忙碌地称重、登记,喜悦地计算着当日结算收入。与此同时,4个“张飞农场土货群”里也热闹起来,“接龙预定,满一头现杀,包土包糯……”这是重庆寰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民搭建的销售配送平台。

  “采摘后公司按斤收购,和公司种植的生态农产品统一配送到城区。”村民表示,汇聚了1500多人的微信群,总能把每天的新鲜蔬果、鸡鸭等农产品抢购一空,既不用进城奔波,也不用为销路发愁。

  重庆寰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煜农业)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社会实践、研学教育、生态农业、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等荣誉。其张飞古道休闲公园项目是第一批重庆市“万企兴万村”入库案例。

  “回来投资前,村里只有60公分宽的泥巴路,交通很不方便,村民生活也很困难。”今年71岁的寰煜农业董事长曾建华出生在桃花山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依托当地张飞古道旅游资源,开展农旅融合项目。“我们流转了桃花山村800亩土地,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60多万元,带动105位周边村民和退役军人实现就业。”

  村民赵维飞,因父亲罹患癌症需长期治疗,生活捉襟见肘。“我们安排他做农业技术指导员,既能就近照顾父亲,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对此,赵维飞动容地说:“要是没有这份工作,我们一家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去。”

  2017年,为解决当地村民出行难题,寰煜农业出资修建了一条宽4.5米、绵延3.8公里的水泥公路,形成连通白石厂到张飞古道基地的环线。村民感慨:“过去在窄泥巴路上骑摩托车要小心翼翼,如今可好了,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作为北碚区人大代表,曾建华还联合其他代表提出了修建草街变电站到西山坪的灰草路和高速路口至蚕科院的东蚕路,增加公交车班次,将公交车线路延长至桃花山村、西山坪村等建议,均得到有效落实,切实降低了村民出行的时间成本。

  出门硬化路,抬脚有公交。交通便利了,致富的心也活络起来。村民张平原本在寰煜农业旗下的张飞古道度假酒店做厨师,凭借磨炼出的好手艺和企业带来的游客基础,他开起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门路。

  解决了交通问题,还要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长期以来,桃花山村面临高温干旱引发的用水困境,经考察选址,寰煜农业出资修筑了张飞湖水坝,蓄水后形成约90亩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在抗旱的同时也增加了灌溉面积。“每到夏天,周边几个村都要来湖上拉水,水泥路直通湖边很方便。”村民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架起一座朴素的石桥,这是考虑到村民的赶场需求特意修建的,而沿岸2米宽的环湖便道,更让村民遍赏湖光山色的家乡美景。

  “现在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过饭一家人去湖边散散步,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走一走。”村民姚惠告诉记者,她于20世纪90年代远赴海南打工,并在异乡结婚生子。2020年,感慨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毅然决定带着丈夫和孩子返乡,在度假酒店担任客房部经理。“早上从家走到公司只要6分钟。”姚惠感慨道,“吃着生态果蔬,享受家乡美景,还有稳定的收入,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文丨北碚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陈燕
Copyright © 2012-2025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