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全市医疗机构都将开通老人就诊绿色通道

  • 重庆日报 2020-07-03 09:40

全市医疗机构都将开通老人就诊绿色通道

——市卫生健康委解读《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7月1日,市卫生健康委对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

  按照《意见》,到2022年,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将为老年人开通就诊绿色通道,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8.5岁。

  就医

  增加医院老年病床位数

  按照《意见》,我市将努力构建老年期健康教育、自理期预防保健、治疗期综合诊治、康复期康复和护理、稳定期长期照护和临终期安宁疗护的一体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适宜的、综合的、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

  “尤其是要增强老年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我市将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病床位数,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0%。在基层,则依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

  在康复方面,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将达到30%。

  养老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在传统养老模式中,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市正加大力度统筹医疗资源,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们提倡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为合作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及安宁疗护等一体化的健康服务。”该负责人说,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康复护理服务。

  在社区养老方面,按照全市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计划,我市将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含失智,下同)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支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一体或毗邻建设。

  此外,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延伸,家庭医生团队要为签约老年人提供“五个一”服务,包括一个专业医护团队、一份老年人健康档案、一次年度免费健康体检、一个年度健康管理方案、一个慢性病长处方,对居家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四项重点服务。

  根据《意见》,到2022年,每个区县有不少于1所独立的老年护理院或依托区县级医院附设的老年护理院,每个区县社区医养结合型机构不少于5个,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2%以上。

  机制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范围

  为推进医养结合,我市把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正式运营3个月后即可提出定点申请。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医保起付线。

  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疾病诊治、医疗护理、医疗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费用。

  在医疗服务支持上,医疗机构设置的医养结合、老年病、安宁疗护等床位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统计指标。

  此外,我市将制定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价格指导政策,收费标准原则上应当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综合市场供求状况、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

  数说健康老龄化》》

  到2022年

  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将为老年人开通就诊绿色通道,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8.5岁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将达到30%

  每个区县有不少于1所独立的老年护理院或依托区县级医院附设的老年护理院,每个区县社区医养结合型机构不少于5个,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2%以上

 

  数据来源:市卫健委

  文丨李珩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