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观大势育新机开新局
加快培育新增长极增长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重要论述,既是科学的认识论又是重要的方法论,既管当下之用又谋长远之策,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重庆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崔力 摄/光明图片)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重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当前,重庆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带来的时代机遇、国家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观大势、育新机、开新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点,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育新增长极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是重庆必须担当的重大责任。我们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紧扣“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努力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加快建设重要经济中心。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发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做强做优商贸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扎实推进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加快融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以交通优势提升区位优势、彰显战略优势。
江北区智能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处理(龙帆 摄/光明图片)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根本上要靠创新。坚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统筹提升高新区、经开区等功能平台,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共建成渝科创走廊。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要素,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创新重要策源地。
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集中体现在改革分量更重、创新要求更高、开放力度更大。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建设,加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合作,探索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以两江新区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巩固拓展开放型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更好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安居才能乐业,近悦才会远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创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抓好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重庆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有利于适应疫情后市场需求新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我们围绕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消费者正在选购进口红酒(张锦辉 摄/光明图片)
推进新基建。这既是当前稳投资、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完善“硬支撑”,按照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要求,加快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布局建设,确保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早部署、广覆盖。优化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数据通道互联互通路径,努力建设国际信息枢纽。着力提升“软实力”,加快建设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形成统一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治理架构,破解数据“存不下、流不动、用不好”难题,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加大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智能化改造力度,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壮大新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的新一轮需求,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进企业经营活动加速“触网”“上云”,做到“喜新不厌旧”“老树发新枝”,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插上智能的翅膀。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超算等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产品制造,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智能化改造实施力度,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从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中小企业延伸、从制造环节向供应链各个环节延伸。大力推广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商务、线上生活等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做响服务品牌,让群众生活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抓住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信电商”等新模式,激发消费新动能。
打造新平台。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抓住用好先行先试机遇,一体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战略平台,做大做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加快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研发创新平台,创建国家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强化平台、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数字经济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创业。
拓展新应用。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价值在于应用。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也是传统制造业重镇,智能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绘就“智行千里、慧致广大”发展蓝图,注重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持续拓展大数据智能化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政府治理等领域应用场景,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民用、政用价值。全面推行实施“云长制”,建好用好数字重庆云平台,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围绕民生领域“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高水平打造礼嘉智慧体验园,让广大群众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
文丨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促进重庆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在重庆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有利于顺应全球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红利;有利于促进全市发展转型,在全国制造业格局和城市格局调整中发挥引领作用;有利于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改善软硬环境,培育发展潜力,提升区域发展引领能力。
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高度重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推动“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集聚3000余家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引进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速,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企业上云、机器换人等示范性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启动运行国家工业互联网核心解析节点,与新加坡合作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智慧名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云管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协同办公为支撑的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正在形成。“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初见成效。面对疫情冲击,重庆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线上消费活跃,网上业务、办公兴起,促进新形式、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产生,成为解决发展与民生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复杂局面,疫情的重大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的收缩态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亟须增强发展动力,增添新的动力源,重庆理应强化使命担当,立足自身,服务全局,进一步加快推动“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
一是把“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支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要以开放的思维建设,同周边、沿线地区协同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示范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中担负支撑作用。
二是完善“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机制,进一步形成合力。强化组织、规划引导实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作用。完善财税产业政策,建立制造业智能化产业基金。加强宣传,强化协调,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推进工作格局。
三是补链强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突出“芯屏器核网”,打造智能产业集群。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发展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四是推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强化国家、重庆市两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总装企业示范带动配套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推广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与典型模式。引导企业升级数字化装备,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五是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供给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市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的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培育系统集成软件企业,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研发平台,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六是进一步抓好“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的软硬基础支撑能力建设。着力改善人才集聚环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积极推动新基建建设,加速推进物联网等网络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文丨易小光,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 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重庆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的冲击,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化危为机,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着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开放创新。这已成为重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着眼内需挖潜,积极进行市场创新。当传统市场受到冲击,拓展新的市场对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来说十分关键。在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和海外疫情十分严峻的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招就是要发挥内需作用,挖掘本土市场;要积极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着力提高本地配套率,从而做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增强竞争力。重庆一家汽车变速器研发产商,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因疫情受到影响情况下,通过加强国内合作,实现进口替代,反而实现逆势增长。此次疫情全球蔓延,外资企业业务受到停工停产、人员限制流动等因素影响,导致业务拓展效能下降,无法满足整车厂对时间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该企业利用疫情带来的这一空档,顺利补上整车企业的配套订单,实现了相关供应链的稳定和自身业务的市场拓展。重庆一家以气动工具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其90%以上产品销往美国。该公司在美国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针对国内市场,开发了系列便携式瓦斯枪等新产品,实现了国内市场订单的逆势增长。
着眼数字经济,积极进行产业创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升级必定要尊重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当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演变规律,数字经济正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重庆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近年来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一手抓新基建进度、一手抓智能化应用,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海康威视重庆基地、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瑞声智能制造产业园、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2019年,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4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9%。此外,重庆积极推动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抵御疫情冲击。疫情发生后,重庆某工业B2B创新公司,为重庆制造业企业提供了300多万条供应链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供应难题,同时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经营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订单成交量逆势上扬。
着眼通道优势,积极进行开放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海运、空运受阻,往来于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中欧班列显示出自身优势,实现运输量的逆势增长,保障了医疗和生活物资的及时运达。当前,中欧班列成为国际邮件新通道,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发出10多列国际邮包专列,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出发的铁海联运班列目的地已覆盖全球6大洲、90个国家和地区、190个港口,跨境公路班车目的地已拓展到东盟国家二三线节点城市;2020年一季度,重庆首发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和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分别开行169列、403班、23列。东向,重庆开行渝甬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北向,重庆开行了“渝满俄”班列。重庆充分利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道优势,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更多企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外贸外资新增长点;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为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升级赢得了更广阔空间。
文丨李敬,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重庆:以实干实绩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庆市委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和研究部署,建立“1+7+N”工作体系,市委常委带头领题,围绕8个方面43个选题开展集中调研,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施意见和7个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框架下谋划“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航拍重庆主城区(王正坤 摄/光明图片)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两江基地乘用车工厂焊接车间整车线,“复苏”的机器人繁忙有序(张锦辉 摄/光明图片)
关键词:一区两群 双城记 经济圈
1.“一区两群”: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载体”和“极核”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框架下谋划“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实干实绩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载体,推动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协同发展。
重庆主城都市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核”之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要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首先要解决好重庆主城都市区扩大城市容量、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等问题。
重庆“一区两群”发展规划,将主城都市区由原来的9个区扩大到21个区,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87万平方公里、2027万人、1.8万亿元,着力打造体量更大、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的区域龙头。
现在的布局,就是未来的格局。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重庆决定按照“一核、一中心、四同城、四支点、四个桥头堡”五个层级,优化主城都市区城市布局。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以长嘉汇16平方公里大景区联系周边50平方公里的“两江四岸”核心区,是城市形象的“客厅”和“窗口”。“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工程,通过打造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带的长嘉汇大景区,做实做靓“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庆地标,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原来的主城九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中部以老城为依托,做靓传承历史、展现未来的“历史母城”名片;东部以广阳岛为核心,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做靓“生态之城”名片;西部依托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做靓“科学之城”名片;北部以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公园、悦来会展城等平台为引领,做靓“智慧之城”名片;南部依托九龙美术半岛和钓鱼嘴音乐半岛,做靓“人文之城”名片。
紧邻中心城区的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新城区;四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支点城市,着力强化要素资源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形成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位于重庆和成都中间过渡地带的四个节点城市,发挥连接城乡、联动周边的作用,加强与四川毗邻地区合作,着力打造川渝规律示范区、示范带,东西促进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东西南北中突出各自特色功能,共同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服务能级,共同彰显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共同做靓“行千里、致广大”的重庆名片,共唱高质量发展的“重庆之歌”。
2.“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
总投资约1054亿元的28个新基建项目,2020年4月3日在重庆集中开工。这些项目主要涉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将在重庆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速产业“补链成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8月,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传统工业重镇重庆由此按下以大数据智能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快进键。到这一年年底,重庆智能产业实现产值4640亿元,同比增长19.2%。
2019年8月,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重庆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这一年,重庆共实施了1280个智能改造项目,新增了890条数字化生产线,建设了115个数字化车间和25个智能工厂,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4%,进入全国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第一方阵。
在继续优化提升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仙桃国际数据谷等产业园区的同时,重庆又启动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聚焦建设应用服务“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全面推行“云长制”,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
重庆的目标很明确很清晰:2020年,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到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500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40万辆,智联网汽车达到12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智联网汽车研发基地。重庆还将构建完善智慧城市“135”架构体系,建设1个城市智能中枢,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准评估和网络安全3大支撑体系,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5类智能化创新应用。到2022年,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智慧社会样板,将“智慧名城”的雏形呈现在人们面前。
3.内陆开放高地:内外畅达,近悦远来
6月18日,被中央和重庆赋予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做靓“智慧之城”名片的重庆两江新区,迎来10周岁生日。作为我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是重庆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的先驱和缩影。两江新区的果园港,是我国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港,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级物流枢纽。果园港向东联结长江黄金水道,向西有中欧班列联通欧亚,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钦州港出海。三大国际物流通道无缝连接,将这个长江岸边曾经的堆场,变成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物理联结点、连通世界的“中转站”,也让重庆得以更加便捷地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
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发挥好“三个作用”,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始终着力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作出新贡献。近年来,重庆始终着力突出互联互通,努力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强化多点支撑,通过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两江新区、高新区、科学城等重点平台的示范引领推动全域开放;注重辐射带动,立足长江上游、面向西部内陆推动设施联通、产业合作和政策协同;完善体制机制,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重庆近两年来不断明确和强化的目标。2019年8月,重庆印发《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针对开办企业、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20个方面,出台了91个针对性极强的具体措施,还提出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重庆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9年12月,成立由市长任组长、下设11个专项小组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5月27日,重庆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推出4个方面47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
6月18日,重庆市就近日发布的《重庆市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新出台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投资促进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强化组织保障等5个方面的25条具体措施,目的是“推动重庆加快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内陆开放的深入推进,使重庆成为国内外市场主体的投资热土。近年来,重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93家,6000余家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十分之一以上的就业人口和税收。疫情期间重庆市场主体数量“逆势上扬”,1月至5月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7.15万户,其中5月新设立市场主体超过5万户,同比增幅超过50%。2020年前5个月,重庆集成电路出口96.6亿元,同比增长52.6%;笔记本电脑出口1963.4万台,同比增长7.6%。5月份,重庆出口同比增长18.9%,外贸危中寻机、形势向好。
以“重庆平台”聚八方英才
重庆两江新区以网络直播形式举行的全球“云引才”活动,首个专场共吸引了551.7万人在线观看,线上引才专区浏览量近50万人,直播结束半小时就收到了近3万份简历。
参加“云引才”首个专场的30家用人单位多为两江新区的重点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约1600人,其中一个汽车设计工程师岗位共有800余名海内外人才投放简历。
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赵俊妍向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投递了简历。“重庆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和优势资源集聚能力的城市,这从近几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就能看出来。”赵俊妍求职的方向是两江新区的科研院所和其他科研岗位,她特别看好重庆“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的发展,认定重庆加快推进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将为自己搭建最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众多国家重大战略交汇,让籍贯四川乐山的范一鸣对到重庆发展充满了期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使他明显加快了“求职重庆”的节奏。“我相信自己能在机遇和挑战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范一鸣说。
近年来,重庆秉承“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精神,整合推出重庆英才计划,制定优秀科学、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技能技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实施方案。通过举办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全球科学家高峰会等活动,近两年共吸引20余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渝交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345名,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形成了“八方英才汇巴渝”的生动局面。
为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重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21所高校和4个区县投放了4800个引才育才周转编制,出台“1+10”分类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实行单列并单独评选。畅通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353名特殊人才获得高级职称;强化创新金融支持,发放“重庆英才”金融卡,推出“人才贷”及相关金融服务。2019年全市2118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同比增长3.9倍。
作为重庆英才计划的一部分,两江新区推出的“人才10条”,实现了从院士专家到工匠人才的政策全覆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团队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资助,一流科学家及团队最高可达1亿元,企业认可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也可以享受过1万元的安家补贴。两江新区同步整合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报国基地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提供科技服务、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办事“找得到门”、发展“摸得到路”、解困“寻得到家”。
依托智博会、国创会、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以及一系列人才政策,两江新区已引育高层次人才71人,还有147人入选了重庆“鸿雁计划”。
“放管服”激发创业活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产经营环境。但来自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5月,重庆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7.15万户,同比增长7.36%,其中5月新设立市场主体超过5万户,同比增加50%以上。
到底是什么推动了重庆市场主体数量的逆势上扬?
重磅推出了系列暖企稳岗政策。为尽量避免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重庆一方面通过减负提高企业的存续能力,一方面通过协调信贷展期避免企业因被“逼债”而难以为继。“支持企业40条”中,有15条涉及为企业降低用能用水成本等生产经营成本,初步估计累计降低各类生产经营成本超过150亿元。重庆还对企业实行了总额约10亿元税款“减免扣补缓”。受疫情影响面临特殊困难的企业,还可从总额16亿元的资金池中申请稳岗补助费。经重庆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截至4月中旬,各金融机构实行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余额超过1350亿元,惠及全市1.46万个体户和1.49万个企业。
一揽子优惠政策扶持企业脱困变强。为引导企业积极主动谋发展,重庆通过担保增信、贷款贴息、涉农小微贷款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为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涉农小微新增低利率贷款250亿元,其中重点保障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只有1.3%左右。
“放管服”激发创业动力和活力。国家规定开办企业的审批时限是8.5个工作日,重庆自我加压在2018年缩短到5个工作日,2019年缩短到3个工作日,2020年起又缩短为1个工作日,实行“一网、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办结。为此重庆实行了材料“一次提交”、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等3项企业注册便利化创新。重庆实行的开办企业全程网上“无纸化”办理,今年以来已有2万余家新创办的公司通过这种便利化的操作完成设立登记。
“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重庆近两年来的目标。2019年8月印发的《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针对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20个方面,出台了91个针对性极强的具体措施。2020年重庆两会,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5月27日,重庆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推出4个方面47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在6月18日发布的一份《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重庆在综合评价排名中紧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第五。
文丨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