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重庆举办庆祝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 重庆日报 2020-05-30 09:19

看科学家风采 听海归报告 分享科技战斗力

我市举办庆祝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5月29日,重庆市优秀科学家风采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  (罗斌 摄)

  5月29日,为庆祝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我市还举行了“创新行千里、创业致广大”报告会、“科技为民·抗疫有我”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从不同方面展现我市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对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蚕宝饲养操作手册》、高性能齿轮、胶囊机器人……记者在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现场看到,实物展示区内,各式各样的科学家研究实物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与科学家们零距离”“听科学家故事,向科学家致敬”……留言区,不少市民还留下了观展的感受。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我市首次跨行业、跨专业,以重庆优秀科学家为主题的大型风采展,将免费开放到6月30日,现场通过摄影图片、精彩事迹、个人金句、主要成就、工作笔记、重要实物等形式,对我市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优秀科学家进行集中展示,展现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推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芯、屏、器、核、大、网’的产业布局。在“创新行千里、创业致广大”报告会上,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冯明明表示,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来渝发展,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报告会现场,8位海归代表的分享,让观众深受触动。不少海归还表示,重庆具有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已形成气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沃土。希望更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此扎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科技为民·抗疫有我”座谈会上,来自我市多个行业的9位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抗疫中如何运用科技“战斗力”的故事。

  市科协负责人表示,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下一步,市科协还将进一步聚焦科技社团治理体系改革,大力支持鼓励在重要学科领域实现“有一学即有一会”,特别是把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社团建好用好,让科技社团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工作者风采

  编者按

  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过去一年里,重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等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报聚焦其中部分典型人物故事,让市民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精神世界,近距离感受我市科研事业的辉煌成就。

  黄爱龙 研发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黄爱龙 (万难 摄)

  今年3月,由重庆医科大学、博奥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派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作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其不仅在北京、湖北、黑龙江等省市的疾控中心得到应用,如今还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整个研发项目的牵头人,就是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

  1月21日,正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重庆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重庆医科大学就决定开展新冠病毒相关科研攻关。经过分析,他们把研究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研发上。当时,免疫诊断试剂研发还是空白。

  他们找到从事化学发光试剂和仪器研发已有10余年经验的博奥赛斯,合作开发产品。其中重庆医科大学负责抗原抗体设计与制备以及临床实验,博奥赛斯负责试剂盒组装、产品报批和批量生产。

  在市卫生健康委支持下,项目团队先后依托我市几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进行了临床验证实验。3月3日,抗体检测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纳入新冠肺炎的确诊依据。3月4日,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的消息正式对外发布。3月9日,该团队研发的7个新冠抗体检测试剂获得欧盟CE认证,正式获得进入欧盟市场资质。

  王时龙 让自动生产线变得更智能

王时龙  (受访者供图)

  与齿轮打了35年交道的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教授,近段时间都在忙着进行人机物虚实融合决策技术的研究——把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能力、快速计算能力与人的决策能力、思考推理能力、突发灵感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各取所长,让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变得更智能,甚至发展成为无人工厂。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奋斗目标。”这是王时龙的座右铭,他也一直在践行。

  2006年,通过联合重庆机床集团、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等齿轮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下,王时龙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大型全数控高效滚齿机,研制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满足了航母、汽车、大型风电等国家重大需求。这项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实现我国大型齿轮加工机床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之后,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种高度融合,不仅是让制造装备智能化,还要让制造出来的产品智能化。

  目前,他正在牵头承担科技部启动实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人机物虚实融合的复杂制造协同控制与决策理论方法研究”。他相信,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具有实时感知、信息融合、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反馈优化等特点的无人工厂将得到广泛应用。

  易志坚 用力学“密码”将沙漠变良田

易志坚  (受访者供图)

  5月29日,在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一片上万亩的“绿洲”格外引人注目——四五月份新播种下去的御谷狼尾草(牧草),正茁壮生长。

  这里,是重庆交通大学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沙漠土壤化”试验基地,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力学治沙创始人易志坚带领团队采用独特的力学治沙方式,在这里开辟出“绿洲”,助力当地发展畜牧业,实现脱贫攻坚。

  最初,团队试着在沙漠里种下了200亩农作物。两三个月后,试验基地里的牧草、高粱等作物绿意盎然。很快,和田把这一项目列为脱贫攻坚一号种子工程,计划以此大力发展畜牧业。

  “和田当地每年要消耗掉约300万头羊,却苦于沙漠里无法种植牧草,每年只能产60万头羊,其余均需从外地采购。”易志坚介绍,按照测产数据分析,种植牧草的每亩地一年可收割2至3茬,总共可收获6至10吨牧草,其数量一年可喂养6至10头羊。如今,重庆交通大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将试验基地扩大到1万亩,其中约7000亩种植牧草。

  与试验基地相隔两三公里的凯子羊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和田地区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项目。公司有上万头种羊,通过“代养分红”的方式,带动周围贫困乡镇的贫困户脱贫,饲养这些羊所需的饲料,正是交大试验基地种植的牧草。

 

  文|张亦筑 王丽 李星婷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5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