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罗云(右二)带着护士为安置在心血管科病房的患者检查病情(记者 李志峰 摄\视觉重庆)
“多亏入院治疗,如今感觉好多了!”8月6日,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心血管科病房,61岁的张邻(化名)即将出院。
张邻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年,一周前入院治疗。按理说,张邻应该住血液内科,为何住进了心血管内科病房?这得益于该院推行的“全院一张床”改革。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医院床位资源充分释放,有效缓解“住院难”问题,目前,市人民医院、重医附二院、市十三院(市老年病医院)已在全市率先试点“全院一张床”改革。如何改?医疗质量如何保证?跨专业护理能否接得住?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为啥改
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差异较大,忙闲不均
“血液内科的床位有点打挤。”张邻是该科室的“老病号”,按照他的经验,一般来说,如果住院要排队一周左右,“运气好的话,可能第二天能住进来”。
7月30日,张邻挂了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罗云的号,被告知“现在血液内科没有空余床位,如果你同意,可以把你安排到其他科室床位,但你的病还是由我们科室的医生管”。张邻点点头,毕竟入院后就能接受治疗,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开好入院单后,张邻便来到医院住院准备中心,当天就住进了心血管内科病房。
当天,罗云还开了4张入院单,都安排到了别的病区。“我们血液内科有99张病床,‘一床难求’是常态。”罗云说。
然而,全院的临床科室并不都像血液内科这般“打挤”。该院院长何大维介绍,去年,医院住院总人数超过15万人次,但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差异较大,从60%至110%不等,内部常出现床位忙闲不均的情况。
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华对此也深有感触:每逢季节交替、气候变化,都是肺炎、支气管炎的高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往往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如此一来,可能会耽误治疗时机,从而增加救治难度,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大部分公立医院都存在床位资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的尴尬现状,尤其是在综合性三甲医院。
“‘全院一张床’改革的初衷,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代茂利说,“全院一张床”是指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间的床位壁垒,对全院床位进行动态化管理,统筹调配床位资源,实现跨科室收治患者。
怎么改
床位成为医院公共资源,实行统一调度
“全院一张床”是如何运行的?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的由各科室“掌管”床位调配的模式,“全院一张床”是让床位成为医院的公共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这一模式下,患者仍主要由专科收治,只是病床位置不再固定。目前,3家试点医院的模式基本遵循“就近原则”,即将患者收住到相似的专科或位置相近的病区,以保证治疗质量和安全。
以重医附二院为例,首诊医生接诊后,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如本科室无床位,该院开发的住院准备中心系统便在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到其他科室“借床”。
“在床位调配上,我们尽量选择近楼层、同一系统、抢救能力相当的科室,找到便于诊疗的最优配对。”何大维介绍。
市十三院和市人民医院则分别成立临床支持中心、入院准备中心,由中心进行床位统筹和调配,保证住院患者应收尽收。
如何“接得住”
建立首诊医生负责制,护理由所在病区护理队伍统一管理
如何保证医疗质量?这是试点医院面临的最为艰巨的挑战。
为此,上述试点医院基本建立了首诊医生负责制,跨科室收治的患者治疗由首诊医生主责,医生跟着患者“跑”,而护理工作则由所在病区护理队伍统一管理。
“谁接谁负责,从查房、查体,到写病历、开医嘱等整个诊疗全流程,都是由首诊医生负责到底。”罗云说,尤其对收治在其他科室的患者,他会格外上心。
“保证医疗安全,是每个医生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市十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文静每天至少会跨科查房2次,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患者,方便保持沟通。
记者了解到,3家医院在试点过程中,都是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入院排床的顺序。以重医附二院为例,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保证首先救治并入院的,只有病情较稳定的患者才会“借床”;市十三院临床支持中心还有专人对每一名跨科收治的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对其主管医生和病区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那护理人员又能否接得住非本专科的患者?市十三院护理部主任郭敏介绍,一般病区护理团队的护士都能掌握常规护理,比如输液、注射等,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护理工作,该院建立了护理会诊机制,可以请专科护士帮忙协作。“护理本身就需要终身学习,所以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培训。”
“大家都在不断适应和学习,护理部还下发了《跨科患者护理手册》。”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张欢欢说,医院在收治病人时,会考虑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有主专科疾病种和顺位专科疾病种。因此,病区在定期组织跨学科的护理培训课程时,她会更加留心学习并掌握顺位专科疾病种的基本知识和护理要点,让自己能“接得住”跨科患者。
实行“全院一张床”后,由于患者分散在其他科室,医生得频繁跑动,护理人员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在绩效方面,市十三院医生的医疗单元和护士的护理单元拆开计算,医疗项目的绩效归主责科室,护理项目绩效则归所在病区的护士团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即多劳多得。
“其实,科室没床位时,我们也为患者着急。”孙文静说,能把患者收进来接受规范治疗,自己多“跑腿”也没啥。在她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未来的新常态,是很有意义的转变。
下一步怎么办
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推广
“短短5个月,我们已累计跨科收治患者423人次。”何大维认为,改革最大的效果在于各科室床位使用率趋于均衡,整体床位使用效率显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
在市第十三院副院长孙海华看来,“全院一张床”改革还可以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但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大部分医院仍是传统的科室支配床位模式,医院的床位资源掌握在各科室手中,患者的收住情况事关科室绩效,进而影响医护人员收入。一位来自某传统收治患者模式医院的医生表示:“‘全院一张床’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影响科室参与这项改革的积极性。比如心内科要去普外科借一张床,意味着普外科少了一张床,失去了一个收住患者的机会,会影响科室的奖金。普外科也可能会降低收住院的标准,将本科室的空床先占上。”
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跨科护理提出质疑:“不同学科对护理等级要求有差异,尤其是一些专科性非常强的科室,外科室很难达到与本科室同等的护理水平。”
“‘全院一张床’改革对医护质量、统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张华说,比如,为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和质量,必须有更严格的制度,从过程监管、结果评价全方位加强,绩效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进一步提升。
“让医生跟着患者‘跑’,是公立医院服务观念的转变和服务效能的提升,体现的是公立医院的人文精神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本上来源于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坚实基础。”代茂利表示,下一步我市将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推广,也希望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让医院能提高管理效能,患者能真正受益。
记者 李珩 李志峰 实习生 彭宇 李奕霏